对LM1875、1876、3886发自内心的探讨(补充4766)
曾经有人说过,1876里边包含两块独立1875芯片,这个看法显然不对。从芯片内部原理图来看,1876更像两块功率减半的3886,而1875更像一块大功率运算放大器。LM1875:
LM1876:
LM3886:
1875较后两者集成的晶体管更多、电路更复杂,其Q4、Q5为差分输入级(1脚为同相输入),Q7、Q8是差分输入级的负载,为镜像电流源结构,目的在于提高这一级的增益和共模抑制比,经过Q10、Q11电压放大后(这部分电路非常令人费解),信号送至后面的进行电流放大,电流放大级由Q34、Q35、Q38、Q39组成,为互补推挽结构,最后由4脚输出。其他部分是恒流源和保护电路,复杂的恒流源主要起降低温度漂移作用。
1876和3886的原理图中几个恒流源符号把电路简化了,对1876和3886的电路分析要轻松的多,两者的差异很小。由Q1、Q2、Q3、Q4组成输入差分级,由Q5、Q6组成电压放大级,由Q7、Q8、Q9、Q10、Q11组成电流放大级,依然为互补推挽结构,3886末级NPN管的射极电阻为0.45欧,比1876末级NPN管的射极电阻0.68欧要小一些,3886末级管的功率和最大集电极电流也要大许多。 学习了,楼主分析很详细:victory: :victory: LM1876的声音和LM1875的差异太大了。前者清丽,后者雄浑。 80年代末,我在外文资料中看到用LM1875做直流电机的伺服电路,有可能LM1875原本并非为音响设计,可能因为它也适合做高保真音响功放,后来才在音响中广泛使用 LM1875做电机伺服应用
:L :L
终于看见专业点的1875的分析的帖子了.. 呵呵,1876和3886给的电路简化多了,1875则给的详图,错觉了.;P 绝对是长知识的好贴.一定要顶的:2fsfsf :2fsfsf :2fsfsf :2fsfsf :2fsfsf :2fsfsf 1876和3886给的电路的确不够详细,但还是看出与1875的设计理念有区别,1876和3886在针对音响方面的设计多一些,例如,增加MUTE(静音)功能。
1875的虽然功率不如后两者,但负载电阻容许更低。 1875输出功率小,输出电流小,远不如3886,没必要花太大精力。3886不错。 真正增长知识了,够专业的,不过看到1875是电机伺服的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负载电阻容许更低, 原帖由 拿破剑 于 2007-4-24 19:12 发表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呵呵,1876和3886给的电路简化多了,1875则给的详图,错觉了.;P
是的! 长知识了,谢谢楼主。那1876和4766的对比呢? 4766还是不错的!声音细腻,就是乡土气息浓重了一些. 能否解释一下,何为乡土气息? 同意LZ看法。
从1875没有单独的"地"这个脚可以知道。他是按照功率运放形式设计的。因此1875可以代替运放使用
而为音频设计的攻防一般都有“地“这个脚。工作电位一般参考“地“电位。
国半的OverTrue系列都是有Spike保护电路的,Spike保护就是针对音频公房设计,看Spike保护动作时波形图,输出信号是有瞬间脉冲,类似开关模式保护。
而1875没提到有Spike保护。估计就是SOA限流+温度保护,我认为这种限流保护没有spike这种瞬间脉冲,主要是为了保证输出信号的精度,而运放的重点也是输入和输出信号的精度上。 Lm4766按厂方给的原理图与3886基本一致。
LM1875、1876、3886、4766的主要参数对比(注:参数来自NS提供的DATASHEET,不同电路的测试条件有区别,数据仅供参考):
解释:
Po:输出功率(负载阻抗为8欧时)
THD+N:英文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Noise 的缩写,即总谐波失真加噪声。这项指标越小越好。
SR:压摆率,指标越高说明瞬态特性越好
PSRR:电源抑制比,反映对电源波动的抑制能力,越高越好(几个都很高)
CMRR:共模抑制比,反映对共模输入的抑制能力,对噪声抑制有一定关系,也是越高越好
AvoL:开环增益,越高则电源抑制比、共模抑制比等能力越好,但负反馈深度越深,越容易引起瞬态失真
GBWP:增益带宽乘积,越高则高频特性越好,但也越容易自激。 表中THD+N,因图片压缩,变成THD-N了 学习了,:victory: :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