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一把
学习中...
学到的东西不少~谢谢各位!名剑赠英雄.英雄配美人.
以下是引用AAAA在2005-6-4 1:30:00的发言:近一段时间帮朋友摩CD机晶振十多台.档次高低,质素好坏的都有.得到的一点体会是:声低较纯正质素较好的CD机改善明显,可以说是锦上添花.档次低质素较差而且音染大的CD机换晶振后只能说是有所改变而不能说是有所改善!
鬼版您好!
以下是引用小鬼头在2005-6-4 23:42:00的发言:是使用电感电容的LC滤波器,电感样品已由钳子订制完毕到了我手上。。。但我。。。好慢。。。。。。
我现在看上的晶振线路是由两级三极管构成主体的线路架构。
上面两个(以及新的I/V转换线路)都已完成了线路原理图的构想和要害部分设计。。。。但需要实际调试和校验。。。。但一切。。。待做成功再说吧。
鬼版有QQ吗?有空可以和你探讨一下,你的理论强!我不是科班出身,理论不好,但是经验比较丰富,在单位见的东西也多一些,有空可以向你学习一下!
期待你的成果!
谈这个有点走题了
以下是引用AKMY5在2005-6-4 11:37:00的发言:让偶们见识一下!不知道是电感和电容组合的还是陶瓷滤波的?
是使用电感电容的LC滤波器,电感样品已由钳子订制完毕到了我手上。。。但我。。。好慢。。。。。。
我现在看上的晶振线路是由两级三极管构成主体的线路架构。
上面两个(以及新的I/V转换线路)都已完成了线路原理图的构想和要害部分设计。。。。但需要实际调试和校验。。。。但一切。。。待做成功再说吧。
没事上个图。。。。
这是从本地的图书馆找到的好东东。。。。个人感觉,现在是浮躁年代。。。。电子方面国内编的真材实料好书,都是七八十年代以前出的。。。。还好,据某些老外说,晶振电路在六七十年代已达艺术境界(the state of art)。想想也有道理。。。。那个年代火箭这些要求导航定位的技术最需要这些高精度的时间标准。。。。呵呵
这书确实不赖。。。弄完DAC,再试试这方面的。。。。呵呵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6/2005620204314265.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6/2005620204314265.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第二锁相环?
它还需要配上用作参考的时钟信号耶RE
DX们,到底是用高精度的晶体还是用第二锁相环产生的时钟好些啊?今天翻了本CD唱机原理和维修
好不容易在图书馆找到一本书,看完后虽然觉的还是迷惑,但还是知道了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比如说EFM的时钟只负责EFM的解调并送如BUFFER,音频数据是用DSP的晶体时钟读出的等等,同时还的出SPDIF格式中的时钟其实是用DSP的时钟分频得到的,而在普通的CD系统中BCK应该是等于通道位乘以帧频即192*7350=19.6344MHZ,这不正是晶体的时钟吗?对DAC晶体时钟的用处还是一无所知,另外在《今日电子》上CS公司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了DAC的BCK,LRCK,MCLK应该是同步的,但对相位的要求不严格。移动电话里面的本振用的就是压控锁相坏
r看有的人就是用的LRCK的时钟来琐相产生的DAC时钟,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吗?菜鸟一只,恳请解答
移动电话里面的本振用的就是压控锁相坏,一般用32.768做基准频率,我们是否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得到更高的精度呢?
我看的是零零碎碎的资料。。。。汗~~~~~
如果完整一点的,是国内早年出的陈顺编、刘宪坤校的《CD机原理与应用》。听说AD、BB公司的资料库里头有不少DAC方面的知识的。。。。。我没空去翻。。。。
想系统的了解
大家都觉地提高DAC时钟有好处。但我现在却连DAC时钟的用处是什么都不知道,在解调数据的时候,DATA是在BCK的控制下解调的,难道外接的时钟就仅仅将锁存的数据重新读出?如果是这样,就不存在和DSP始终同步的问题了。对CD系统的时钟始终不是很明白,EFM 解调的到的时钟,DSP的时钟,BCK,DAC的时钟各做什么用? 还有就是CD数据在整个的处理过程中究竟有多少环节是通过BUFFER的,又有多少环节是同步读取的?
鬼版能不能推荐几本好书或是有用的连接,我得系统的了解一下。
你说的应该是FIFO(先入先出)存储器
以下是引用cheh在2005-9-6 11:02:00的发言:[U转盘部分的时基信号与解码部分的时基信号来自独立的两个电路,这时就会产生相对的时基误差。尽管这种误差量很小,均处于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但只要不是同一个时基电路产生的信号,就会有相对误差。而只要有相对误差,就会使重播音质产生劣化。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I></I> <I></I> 这是我在http://purer.diy.myrice.com/<I></I> 上摘下的,是否属实?
还有一点,大家都应该知道CD随身听的防震动功能吧,具体的做法就是先将数据大容量存储起来,再用时钟读出,这好象也是某种形式的RE-CLOCK,这和普遍的换晶体的做法不同,换晶体就要涉及上面所说的和转盘部分的时钟同步问题,而先存储再用一个高稳定的时钟读出似乎是个不错的办法。有DX能给个解答么?谢过!
其实,在CD机的DSP集成块内已集成了这一功能,只不过容量不大,足够供纠错用即可.CD随身听的芯片我不知道,但估计会根据其使用场合的特殊需要,(只是)把这个容量增得更大而已.
理论上,FIFO可以隔绝前端的JITTER影响........在一些专业设备用,为解决传输中的时钟JITTER问题,也有使用FIFO的.老外DIY中亦有人用FIFO做DAC,目的是减少对前端时钟信号质量(JIITER)的依赖......
但我以前见过一篇老外的文章,认为FIFO的实际效用比理论上的相差甚远,说得颇有道理.文章称,作为数字电路基本单元的门电路,其PSRR(电源纹波抑制比)仅有6DB(多说一句:一般运放的低频PSRR大概在70dB以上),而FIFO的输入输出必须共用一个电源,因此前端的信号不可避免地通过电源来影响FIFO的输出信号.....
那不是一个范畴了,说CD和CD预存呢,呵呵。
!!!!!!
以下是引用返璞归真在2005-9-6 11:08:00的发言:当年英国雅俊的黑盒子解码器和德尔塔的转盘,就专门有一条光纤线是连接二者同步时钟的,还有很多的品牌都有这个设计。
我觉得数据预存是DISCMAN的权宜之计了,没有办法的事情,要不然根本没法移动听音乐,类似于食品的先期低温冷藏再拿出来吃,味道不好了,<I></I> 不如新鲜的,现炒现卖,味道好食品新鲜,哈哈。
新鲜的,现炒现卖,味道好食品新鲜,只有到现场.CD机里永远找不到
[转帖]
4.CD系统的时钟电路结构在CD系统中,有四种不同的时钟电路结构。一体化CD唱机有两种,分体CD系统有两种。
a型结构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主时钟直接连接到CD-DSP芯片,然后由CD-DSP芯片产生各种定时信号给DAC芯片,包括数据和时钟信号。主时钟可以是独立的时钟电路产生,如精密时钟振荡器加上外围辅助电路,也可以简单到只是一只石英晶体,连接到芯片的时钟振荡器端子产生振荡。当然,两者在精度上是不同的,对主时钟的要求是越精确越好,越纯净越好。精度高的时钟产生极小的时基抖动,精度低的时钟会产生较大的时基抖动,从而影响音质。我们从时钟电路的复杂程度可以间接地判断CD唱机的档次。顶级机种的时钟系统是非常考究的。
a型结构的CD唱机以多比特为主,在1比特的DAC的CD唱机中,A型结构容易引起时基抖动,而1比特DAC对时基抖动又很敏感,所以开发了b型结构。b型结构主时钟直接连接到DAC芯片,为DAC芯片提供最纯净的时钟信号。CD-DSP芯片和DAC芯片的主从关系发生了颠倒,原来发CAD-DSP芯片为主,其它芯片(包括DAC)为辅,转变为DAC芯片为主其它芯片为辅这样一个格局。这种转变对音质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b型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时基抖动的问题,是一体化CD的最佳结构。
在分体系统中,也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只不过它们不再是CD-DSP芯片和DAC芯片之间的主从关系,而是转盘和解码器的主从关系。c型结构是最常见的分体结构,主时钟电路在转盘部分,时钟信号经过数字音频信号发送器、传输媒介、接收器等途径,由双相解调芯片还原出来。解码器部分的时钟就以此为准,所以在这种结构中,转盘部分的时钟精度对整个系统的音质影响很大,对传输环节的要求也比较高。不同的转盘,听起来声音表现不同,和时钟精度的指标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转盘的读盘能力、误码率、纠错能力这些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音色各音质。对于解码器来说,一般都设计有时基抖动的消除电路,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小时基抖动,但要完全消除,达到主时钟的精度,目前还做不到。那么,有没有其它解决的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d型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主时钟从转盘中移动到了解码器中,解码器拥有系统中高精度的主时钟电路,为D/A转换电路提供了纯净的时钟信号,这种方式彻底消除了传输系统中的时基抖动问题,保证了D/A转换中两大参数之一的高精度化。转盘中的时钟移到了解码器中,为了保证两部分能够同步工作,需要通过单独的时钟接口把时钟信号送回到转盘。这一时钟回路中即使有一定的时基抖动,对音质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因为D/A转换的节拍是直接受主时钟控制的,和转盘的工作时钟没有太大的关系。d型结构应该是最佳结构之一,有很好的发展前途,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关于返回时钟接口的统一标准,这样,只有同一品牌的转盘和解码器能够以这种方式连接,影响了它的推广应用。这是前杭州中裕公司总工贺建华在其《漫谈DAC》中提到的,其设计的DAC曾被评为国内最好的机器,不知道大家看了有没有点什么感想?
两个时基是不容易同步的。
当年英国雅俊的黑盒子解码器和德尔塔的转盘,就专门有一条光纤线是连接二者同步时钟的,还有很多的品牌都有这个设计。我觉得数据预存是DISCMAN的权宜之计了,没有办法的事情,要不然根本没法移动听音乐,类似于食品的先期低温冷藏再拿出来吃,味道不好了, 不如新鲜的,现炒现卖,味道好食品新鲜,哈哈。
迷惑
转盘部分的时基信号与解码部分的时基信号来自独立的两个电路,这时就会产生相对的时基误差。尽管这种误差量很小,均处于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但只要不是同一个时基电路产生的信号,就会有相对误差。而只要有相对误差,就会使重播音质产生劣化。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这是我在http://purer.diy.myrice.com/ 上摘下的,是否属实?还有一点,大家都应该知道CD随身听的防震动功能吧,具体的做法就是先将数据大容量存储起来,再用时钟读出,这好象也是某种形式的RE-CLOCK,这和普遍的换晶体的做法不同,换晶体就要涉及上面所说的和转盘部分的时钟同步问题,而先存储再用一个高稳定的时钟读出似乎是个不错的办法。有DX能给个解答么?谢过!
有同感!
VCXO的调整范围一般100~200ppm,比较窄。其实用TI的DIR1701和DIR1703已经很好了,有自适应PLL、FIFO等,比CS8412/14强好多!
是的。。。
时钟N分频后,JITTER减少N倍,好象是有这公式。。。。。但VCO中由于相位比较器的需要,新产生的时钟同样需要分频供比较之用。。。。。。能用VCXO当然理想,但是我怀疑能不能锁住时钟信号。。。因为VCXO的跟踪范围非常窄,如果信号源的JITTER大的话,恐怕会在这里出问题。
前段时间DIYAUDIO上一个厂家设计师JOHNW贴过一张类似于STAX解码器DAC Talent BD所用VCO模块(富士通的V-12M288)的18M432线路图。里头用的是特制的低Q值陶瓷振子。。。。理论上,Q值越高,JITTER越小,但做出来的VCO跟踪范围就窄,Q值越低,则跟踪范围就宽。。。。因此,我有上述怀疑。呵呵
18M432线路图在这帖子可找到
http://www.diyaudio.com/forums/showthread.php?s=&threadid=56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