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修道与识道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观坛之某帖,不免疑云重重,来此观修道者,明所修何道否?此观所倡之道,以老朽之愚见,大者为悦耳之道,小者为转递之道,延耳之道。之所以如此说,因此道并不创建悦耳之源。悦耳之道所含甚广,作曲者,行乐者等等,皆可属悦耳之道,然与吾道之别在于创悦耳之源与递悦耳之源。故此,对某贴以烹调之喻大不以为然,喻创源之道,颇为贴切,喻递源之道,呵呵。二次烹调之物尚为原物否?</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所以,修道者,必当明所修何道。以他道之法修吾道。也许可创新道,但终与吾道之宗谬之甚远。</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得道不易,吾不得,子得,子不得,子子得,子子孙孙</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趣者,寓修道之中。</span></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zheng1</i>在2006-6-18 1:09: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ay2581</i>在2006-6-17 8:13:00的发言:</b><br/><p>楼主可能是想秀一下古文,俺的古文水平还凑合,但也是不甚明了。</p><p>幸亏楼主又白话了一下,方才释然。楼主说的有一定道理。说一下俺的看法。</p><p>一、俺发烧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享受音乐,所以俺不会用好的音响整天听摔玻璃或跑火车的CD。</p><p>二、音响DIY是一种乐趣,乐在过程,产品出来之后最终还是为了音乐服务,否则快乐就到此为此,产品的生命也有在完成之时终结。</p><p>三、现场最保真,而现场是无法搬回家的。由于器材、环境的因素,我们可能通过技术手段无限度的接近保真,但永远达不到真正的保真。器材、环境已经将将声音再创造了,这是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此,要有好的心态,把注意力多放在音乐上,对音响的追求则根据自己的财力、精力适可而止。</p><p>四、保真与失真是一种矛盾。有人追求保真,但也有人喜那种美丽的失真。比如老式英国箱子和胆机的音色,喜欢这种音色的人,谁说他们不是发烧友。</p><p>五、一定素质的音响可能使我们更好的享受音乐之美,因此,音响发烧友是值得尊敬的人。但一定不要忘了发烧的目的。因此我尊重用收音机或单声道听音乐的人,胜过用发烧音响听摔玻璃的人。</p><p>六、八楼阿弥陀佛之下一段,系《心经》,是佛教最短的一部经文,虽然短小,但贯穿了佛教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有佛教总纲一说。如果能参透此经,则对佛教的要义已经入门。当能做人做事不执着而处处自在,对人生大有裨益,对发烧当然也大有好处(俺只是个佛教文化的研究者,不是劝大家信教,呵呵)</p><p>以上系个人只见,大家以为然否(象不象楼主的口气),请多指教。谢谢。</p></div><p>《心经》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文化遗产,相对于其他的经文来说,估计大多数人能理解.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还是比较喜欢《心经》,严格来说,《心经》应该不算经文,能达到《心经》要求境界的也不容易了,心不动感不生,无我无相,五蕴皆空,也不存在器材和音乐了,只要什么也不想不感受就能达到极乐境界.</p><p>我估计还是凡人一个,喜怒哀乐免不了,悲苦愁怨放不下,亲疏远近还要分,所以,我还是要玩器材,还是需要听音乐.</p></div><p>呵呵,还要在经而离经,不是不想,而是不执着。器材还要玩,音乐还要听,只要不被其所执,而得其快乐,要有度而已,喜怒哀乐、悲苦愁怨,亲疏远近都还要有,否则就没有人情了,只是要循常道,不过分,不偏执,也就得心经的三昧了。平常心是道吗。佛教不是让人变成非人,不是什么都不想,不是什么都抛弃,而是人让人以平常心看事做事,这也许是我们平常人最应该学习的地方。</p>看不懂啊。 愚翁一点也不愚!如此正确态度值得学习! <p>大智若愚——无间道</p>
可惜像愚翁这样的太少了。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mbl6010D</i>在2006-6-18 13:55:00的发言:</b><br/><p>一个人一种心态,一百个人一百种心态!对于DIY界来说尤甚,君不见有同志为TCC电容砸锅卖铁,为M4头缩衣节食.也许你不以为然,但他们乐在其中,并因此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如若一个模子一个样,还有意思吗?!DIY不需要标准和统一,我们需要五颜六色!!</p></div><p></p><p>看来兄台并未理解老朽原意,老朽不过借道喻事,如今再借以俗语“条条大路通北京”,这里北京是个目标,至于你如何去到北京,个人所好无需强求。完全可以有你需要的五颜六色,这里只是强调去北京这个目的,有了这个统一目的,才有最后达到北京的交流。</p> <p>一个人一种心态,一百个人一百种心态!对于DIY界来说尤甚,君不见有同志为TCC电容砸锅卖铁,为M4头缩衣节食.也许你不以为然,但他们乐在其中,并因此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如若一个模子一个样,还有意思吗?!DIY不需要标准和统一,我们需要五颜六色!!</p> <div>我的感觉,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寻道,问道,永远不如得道,道是自己的道!寻不到,问不着,就好象每件事情每个人的看法和见解都有不同之处.这也是每个人的道!</div><div>那只是自己的道、个人的道,那不等于“道”。可以有个人所谓的道,但不要把他当成“道”。“道”是需要对复杂感性的主观认识“损之又损”之后的一种简明理性的客观认识。如果每个人皆能识道、得道,也就无所谓“道”了。“道”太大了,所以不谈“道”。</div>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rJohns</i>在2006-6-17 11:00:00的发言:</b><br/><p>其实道理很简单,但是有多少人过得了自己这关。过了就算悟道了吗?</p><p>首先目的明确就是个难题,如果放到具体的某个项目中,一个明确的目标有利于整个项目的成功,但是搂住也指出hifi是个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怎么确定一个目标。确定了能够遵守吗。发烧友都是些比较敏感,执着,精力旺盛的朋友。这类人的特点就是对未知的状态有一种强烈的体验欲望,如果一个项目的目的达到了,那么又希望有不同的体验。也不能说是口味随时变,而是追求一种多元化的体验。</p><p>哲学永远都是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绝对不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因为大道无形(包容一切,需自圆其说,所以不会具体),大道只是告诉人对事情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而人能不能转变到理想的状态跟人有没有理解哲学思想是两码事。</p><p>所以在下认为,hifi如果不落实到具体的载体(器材)的特质以及这种载体的通用性质(电器指标),是不具备说服力的,比较hifi器材是一种电器设备,有了定量分析才能够定性。</p><p>而某些所谓“hifi的声音不一定好听”的观念,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人们对于hifi狂热追求后的一次感性的回归。其实hifi的瓶颈不在电路模型,而在于电子元件都不是理想元件。随着科技的发展会有所改善。</p><p>失真这个问题,大家都是一个态度,第一要尽量的少。第二即使有,也要是讨好耳朵的。</p><p>最后,有了hifi能让人获得美的艺术享受吗?在下认为不是!</p><p>首先艺术享受不是对着现成的HIFI器材坐享其成。是人与透过音乐与音乐的缔造者的一种心灵沟通与共鸣。要么怎么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阅己者容呢?大家觉得一个录音好听,不就是对音乐对上步点儿了吗?但是由于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所以hifi要使人快乐,学问在hifi之外。</p><p>这些道理我似乎都知道,但是我似乎都做不道。</p><p>越说越远了,昨天看球累了,不写了,等砖头!</p></div><p></p>我的感觉,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寻道,问道,永远不如得道,道是自己的道!寻不到,问不着,就好象每件事情每个人的看法和见解都有不同之处.这也是每个人的道!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ay2581</i>在2006-6-17 8:13:00的发言:</b><br/><p>楼主可能是想秀一下古文,俺的古文水平还凑合,但也是不甚明了。</p><p>幸亏楼主又白话了一下,方才释然。楼主说的有一定道理。说一下俺的看法。</p><p>一、俺发烧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享受音乐,所以俺不会用好的音响整天听摔玻璃或跑火车的CD。</p><p>二、音响DIY是一种乐趣,乐在过程,产品出来之后最终还是为了音乐服务,否则快乐就到此为此,产品的生命也有在完成之时终结。</p><p>三、现场最保真,而现场是无法搬回家的。由于器材、环境的因素,我们可能通过技术手段无限度的接近保真,但永远达不到真正的保真。器材、环境已经将将声音再创造了,这是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此,要有好的心态,把注意力多放在音乐上,对音响的追求则根据自己的财力、精力适可而止。</p><p>四、保真与失真是一种矛盾。有人追求保真,但也有人喜那种美丽的失真。比如老式英国箱子和胆机的音色,喜欢这种音色的人,谁说他们不是发烧友。</p><p>五、一定素质的音响可能使我们更好的享受音乐之美,因此,音响发烧友是值得尊敬的人。但一定不要忘了发烧的目的。因此我尊重用收音机或单声道听音乐的人,胜过用发烧音响听摔玻璃的人。</p><p>六、八楼阿弥陀佛之下一段,系《心经》,是佛教最短的一部经文,虽然短小,但贯穿了佛教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有佛教总纲一说。如果能参透此经,则对佛教的要义已经入门。当能做人做事不执着而处处自在,对人生大有裨益,对发烧当然也大有好处(俺只是个佛教文化的研究者,不是劝大家信教,呵呵)</p><p>以上系个人只见,大家以为然否(象不象楼主的口气),请多指教。谢谢。</p></div><p>《心经》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文化遗产,相对于其他的经文来说,估计大多数人能理解.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还是比较喜欢《心经》,严格来说,《心经》应该不算经文,能达到《心经》要求境界的也不容易了,心不动感不生,无我无相,五蕴皆空,也不存在器材和音乐了,只要什么也不想不感受就能达到极乐境界.</p><p>我估计还是凡人一个,喜怒哀乐免不了,悲苦愁怨放不下,亲疏远近还要分,所以,我还是要玩器材,还是需要听音乐.</p> lz的观点非常正路!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赤兔</i>在2006-6-17 8:59:00的发言:</b><br/>我是感觉双鱼座的人稍微偏直接了点。嘿嘿。....</div><p></p>肥兔莫非也跟俺一样是双鱼座的? 个体不一样,结论就不一样,何必强求统一。本身也不可能统一。 <span class="dddd"><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b><span class="dddd"><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道可道</b>,<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a0ffff;">非常道</b>。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span></span> 我一向认为,DIY是一种精神寄托! <p>楼上的说得挺好,HiFi和艺术享受不是同一回事,烧友也有不同,有的属于听音乐的,有的属于听器材的,对于在下这种属于听器材的来说,享受就在DIY的过程和结果中了。</p> <p>其实道理很简单,但是有多少人过得了自己这关。过了就算悟道了吗?</p><p>首先目的明确就是个难题,如果放到具体的某个项目中,一个明确的目标有利于整个项目的成功,但是搂住也指出hifi是个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怎么确定一个目标。确定了能够遵守吗。发烧友都是些比较敏感,执着,精力旺盛的朋友。这类人的特点就是对未知的状态有一种强烈的体验欲望,如果一个项目的目的达到了,那么又希望有不同的体验。也不能说是口味随时变,而是追求一种多元化的体验。</p><p>哲学永远都是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绝对不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因为大道无形(包容一切,需自圆其说,所以不会具体),大道只是告诉人对事情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而人能不能转变到理想的状态跟人有没有理解哲学思想是两码事。</p><p>所以在下认为,hifi如果不落实到具体的载体(器材)的特质以及这种载体的通用性质(电器指标),是不具备说服力的,比较hifi器材是一种电器设备,有了定量分析才能够定性。</p><p>而某些所谓“hifi的声音不一定好听”的观念,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人们对于hifi狂热追求后的一次感性的回归。其实hifi的瓶颈不在电路模型,而在于电子元件都不是理想元件。随着科技的发展会有所改善。</p><p>失真这个问题,大家都是一个态度,第一要尽量的少。第二即使有,也要是讨好耳朵的。</p><p>最后,有了hifi能让人获得美的艺术享受吗?在下认为不是!</p><p>首先艺术享受不是对着现成的HIFI器材坐享其成。是人与透过音乐与音乐的缔造者的一种心灵沟通与共鸣。要么怎么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阅己者容呢?大家觉得一个录音好听,不就是对音乐对上步点儿了吗?但是由于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所以hifi要使人快乐,学问在hifi之外。</p><p>这些道理我似乎都知道,但是我似乎都做不道。</p><p>越说越远了,昨天看球累了,不写了,等砖头!</p> 我是感觉双鱼座的人稍微偏直接了点。嘿嘿。....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Julien</i>在2006-6-16 19:40:00的发言:</b><br/><p>80MM,我感觉楼主的意思是,器材是需要高度保真才能再现音乐家,录制人员的意图的,这帖还是发的很及时到位的</p><p>不是主动制造所谓的美丽失真来再创作</p><p>这类再创作行为不应该叫做传统hifi,可以理解为另一种个人艺术行为</p><p>当然,是否有这样一个水平和资格是另外一回事了</p><p>失真是绝对的,但不妨碍人们进一步的追求高保真</p><p>不公平是绝对的,也一样不妨碍人们追求公平的原则</p><p>认为既然有失真,就去玩失真这种心态,无疑是楼主不赞同的</p><p>楼主认为这不是玩hifi的正道,走错道了</p><p>为了自己耳朵而改善音乐原来的表现,这样的烧友更适合去做艺术家,创造家</p><br/><br/></div><p></p>呵呵,J板比我分析的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