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8 16:59

涂鸦

奇次谐波失真必须小 一切都是波的形状 但频响测量无能为力 它不知这是什么波 趋近方波 锯齿波 波的整形 糊的声音是怎么回事 如何形成 湮没问题 归结到波形 都是叠加 矢量和 但这个和是声波给的而不是信号阶段合成 即任一时刻信号只是一个波 相位差引发的波形失真 打压可累积的振动 箱体形状与大小的影响 单元距离问题 与干扰的关系 以声波不反射回单元为原则 以不在单元部位形成驻波为原则 采样率越高波形是否越平滑 数字之非线性可否由模拟环节弥补 功放之控制力问题 我只要一个好听的波 斜率判断 削峰填谷 球面波问题 相位与频响之关系 近场与远场的区别 听音夹角问题 叠加的方向问题 倒相管个数 开口形状的影响 波的辐射与爬行 曲线盆之实用边界频率问题 面板洐射 单元在面板的分布 与各边的距离 箱板厚度问题 箱体谐振频段问题 棉的抑制力 声音的密度与凝聚力与何有关 信息量问题 延伸问题 各频段之间影响 低频是否有细节 是否依赖高频 低频与单元口径之关系 振动的有效性 高低音单元的结合问题 振膜本身的谐振(横波)与振动系统的谐振 音色匹配要匹配什么 阻尼之利与弊

见笑,制箱中断续考虑到的一些小问题,怕忘,先写在这里。同时在论坛问问有没有浙江丽水的烧友?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8 19:39

一个一个来详解,当然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其中的谬误肯定不少,各位前辈火眼明识。
第一段“奇次谐波失真必须小 一切都是波的形状 但频响测量无能为力 它不知这是什么波 趋近方波 锯齿波”
自然界产生的波型,也包括各种乐器,通常都是基于正弦波的基础之上,因自然的振动,其上升与下降沿,通常都有一个时延问题,表现在数学公式上,就是一个正弦波。不同乐器,波形不同,这是因为谐波成分的合成,所谓音色,就是这些谐波影响的结果。基波加上谐波,其矢量和,即为此乐器的震荡空气的波形,但测量仪器,如单测基频响应,只是反映出这个基频的声压,它不知这个波的形状到底如何,谐波失真有多大。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8 19:42

我们知道,当波形走近于锯齿和方形,或者说走近于一种比较尖锐的波形的时候,听起来比较不顺耳。所以我推断,hifi168“逸之仕”先生发明的逼真器,是一种小型修整器,将相对尖锐的波形修整为相对平滑的。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8 20:00

“糊的声音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首先我想从习惯来讲,声音是由振动产生,最终是由空气来传导这种振动。自然界,振动太丰富了,高频到低频,可以说万物都在振动,传播到你耳朵的时候,是这些振动造成的波的矢量和,非常之丰富。但我们的音响系统,是由一个从形体上来看是单一的振动系统构成,它的工作,依靠振动体的“公平”来保证质量,但这是不可能的,任何振动系统,总有一个谐振频率在影响,这是影响声音还原的因素之一。摊开来看,还有振动系统本身产生的不是信号给出的振动声在调制(机械噪声等),种种信号之外的波,在转化为空气这个纵波时,调制了原始信号,造成失真;还有功放的控制力等,对振动系统的控制,不能完全地体现信号的指令。也许这就是声音变糊的原因?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8 20:09

“相位差引发的波形失真”,这个问题中,还包含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讲的拍频或差频的形成问题。这里引申一下alalal朋友的伟大发明,事实上,这个发明是不可能实现的,它与日本人的发明完全不是一回事,由al。。朋友原理制成的系统,如果完全建立在他提出的理论基础上,只能是同频声压的变化,而不可能调制出另一频率的信号。记住,声波任何时候都是纵波,图形只是一种为人感知的变形描述。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9 10:36

高低音单元之间的相位差,引发我们说的相位失真,如果是近场聆听,高低音单元之间的夹角相对较大,分频点附近可看成两个点声源,发出球面波。这时声波的叠加不是同方向的,两个波引起的空气的疏密变化的叠加并不在同一方向上完成,而造成了干涉的情况,这可以说是无法避免的,远场夹角趋向于零,干扰问题相对较小,但对比近场时干涉的无法避免,此时相位问题可以说更加凸显。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9 10:45

可累积的振动,我指的是除信号驱动振动膜发出的应有的理想的声波外,箱子的其它部分振动发出的声波,一是振膜本身的非理想振动,比如谐振,比如分割振动在振膜之中引发的横波振动,还有一些是比如盆边的“扭曲声”,弹波的类振膜效应,箱体的振动,一些机械噪声等。这些振动引发的声波,都在对理想信号进行调制,引发失真。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9 10:52

一些箱体设计成弧形,目的是为了避免或减小驻波的干扰,但这带来另外一个坏处,这种箱体形状往往类似手电筒的聚焦反射镜,将单元的背辐声波更多地直接反射回单元,引发不良影响。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9 11:00

:4sda ,没人感兴趣,我说的全错?我也没兴趣了,打住哈。

小白菜 发表于 2008-12-19 11:06

楼主接着说~多多益善~菜鸟正听着呢:)

lakerblue 发表于 2008-12-19 11:09

呵呵,lz的文章太深奥了,而且很突兀啊,最好结合设计实例来讲解一下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9 11:13

谢谢小白菜顶,我也是菜鸟,那就继续与小白菜兄交流一点,前面说的音色问题,还与各频的平衡有关,与曲线上的峰谷有关。这一点,甚至比前面提到的谐波影响更大。我们调整分频器,无非就是调整这么两个东西,一是平衡,二是失真。当然所谓平衡,也不一定一根直线就好。

激光鼠 发表于 2008-12-19 11:15

楼主继续继续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9 11:15

是有点突兀,这个很抱歉,描述水平太差,只是脑子里想到啥就写上来了,有些也没说明清楚,但一个问题能引起思考,我是开心的。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9 11:22

漏了漏了,分频的调整,还包括其它,比如牵扯到滚降特性和易推性的阻抗等其它。。。关于箱内驻波,各位可以用人尽皆知的公式计算一下,小箱体几十厘米的波长,大多集中在中高频,可以方便地用适量的吸音棉来调整,早先的一些老箱子,也不会做得奇形怪状,声音照样很好,大概可以思考一下原因。影响声音的,有时候是细节,但更多时候是大的方向。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9 11:34

对于前面说的“只是一个波形”,再说明一下,因为这里面有几个比较普遍的误解。说明就更突兀了,引用在168回过的一个帖子的内容吧:音响中其实不必考虑什么多普勒效应的,因为在音圈环节,根本就不存在调制。音圈任何时刻都只能向一个方向运动,这是信号(电流,任何时刻只向一个方向运动)使然。各位的误解,就是把信号看成“多个”的了,同一时刻,发出的声音那么多,有人声还有各种乐器,但其实表现为信号只有一个,就是你认为的多种声音的矢量和,而这个和,其实在现实中(录音时各种声音的叠加时刻,你耳朵中空气疏密的变化是线性变化的)就已经被合成。
有朋友认为喇叭是同时发出很多“个”声音,这种理解带来了很多迷惑与不可能。这里再说明一下,因为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对于清晰地认识与玩好喇叭是很重要的。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9 11:39

其实只要理解了上面这一点,就很容易地理解了低频的细节以及采样率、声音的延伸和凝聚力等问题。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9 11:45

插播一点题外话,其实玩音响不能玩得太聪明,要有雾里看花的心态。啥都了解了,就没东西可玩了,所谓拔剑四顾心茫然。当然这不是说我这种菜鸟,我说的是一些老烧,又是避震又是线材地,孜孜不倦几十年,还玩得不亦乐乎。有些悟性高的,几年下来觉得这东西搞明白了不过如此,就遁入深居专听音乐了,多没意思!:sa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9 11:47

引用上面话时,还发现了我回的另一段,也许有点用,也放这里吧:拿倒相箱举个例吧,人们老是拿阻抗双峰说事,始作俑者是明白其理的,但他没有说清楚双峰不调平的表现,人们朴素的观念受了影响,跟着认为调平是最高标准,形成普遍的误解。为什么要调平阻抗双峰?是为了低频失真接近最小化。但影响低频听感的,绝不只是失真一项指标,至少还有量感。在喇叭素质高,本身失真就很小的情况下,fo参数其实可以放在后几位考虑,同样口径同样冲程不同fo的单元,是可以作出差不多的低频量感来的。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9 11:51

上面这段,可能“革命领袖”也了解到了,他说什么根据Q值根据fo来计算容积都是放屁,但他从未说明,我试着说明一下。当然,也许是我在放屁也说不定。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