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9 21:28

喝完酒,继续乱涂。面板问题,首先说单元安装位置,常见偏离中心位置安装单元的方法,是为了避免声波传播到各角时,同样的距离引起同频衍射,而衍射的结果又是形成多个同频的点声源,进一步造成干涉。但事实上,只要波长比面板一边距离小,就能引发这种现象,即干涉产生的频率不只是一个,但因高频的指向性问题,更高的频率上这种影响减小。比较长的波,绕到箱子后面去了,造成相对低的频段的声压滚降,是为障板效应。一般通过分频调整与摆位来处理。由于上面说的原因,倒角的做法是比调整安装距离更好的做法,要注意的是,倒角不能太小,否则失效,而且严格来说,各边--包括后板的边都要倒角,因为前面说了,声波会绕过前板“爬行”到后面,同样可在后板引发衍射问题,最好是圆边。

hya1951 发表于 2008-12-19 21:51

原帖由 sometimes 于 2008-12-19 11:34 发表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对于前面说的“只是一个波形”,再说明一下,因为这里面有几个比较普遍的误解。说明就更突兀了,引用在168回过的一个帖子的内容吧:音响中其实不必考虑什么多普勒效应的,因为在音圈环节,根本就不存在调制。音 ...
楼主对电声的研究很深啊,关于多普勒效应有一点要请教,在同轴扬声器中,是不是存在低音声波对高音的调制,这是不是多普勒效应?据说这可是制约同轴扬声器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喔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9 21:51

说说低频的事,东一搭西一搭地说,低频时,振膜太小的话,表面不能推动空气来回振动,表面随附的空气负载对运动系统呈现出大阻抗,无法辐射声音,辐射阻抗起决定作用。注意,此时空气的振动与流动的区别。极低频时振膜只能推动空气流动而无法形成有效振动。类似于你用一根棒子在空气中每秒50次地挥舞,但却不能形成50hz地波,而不幸地,你只是听到棒子划破空气的气流声。但还好有救,开口箱的形式便是这个救星,它利用低频振动这个实际存在,通过赫姆霍兹共振、低音反射、管道加强等各种形式利用背辐低频来达到加强它的目的。然而还是不幸,它只能是某种程度上的救星。

MOVV 发表于 2008-12-19 22:00

谢谢楼主的分享,最好能结合一些图来分析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9 22:13

原帖由 hya1951 于 2008-12-19 21:51 发表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楼主对电声的研究很深啊,关于多普勒效应有一点要请教,在同轴扬声器中,是不是存在低音声波对高音的调制,这是不是多普勒效应?据说这可是制约同轴扬声器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喔
跟你一样只是一点点兴趣,谈不上研究,更说不上是深。同轴其实和分频箱没有大的区别,只是所谓点声源(其实也做不到完全)的一种形式,它的好处前面其实已经涉及或者说说明过了。我不知道你说的低音声波对高音的调制具体是指什么,但这与多普勒都不会有关。可以试想,我们对运动着的(相对于喇叭的运动速度要慢得多)汽车喇叭的频率变化都能很明显地区分,如果在喇叭环节存在多普勒效应,那失真将有多么巨大!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9 22:17

原帖由 MOVV 于 2008-12-19 22:00 发表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楼主的分享,最好能结合一些图来分析
谢谢帮顶,图有时候是能简单地说明问题,但是画图太麻烦了,又没有现成可用。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9 22:20

事实上喇叭系统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就很复杂,相互制约与影响的东西太多,考虑问题容易顾此失彼,出现很多漏洞,引起误导。有时候写到一半,一个问题还没说清楚,又想到当中的另一个问题,似乎实在是没有力量理清楚它们。

MOVV 发表于 2008-12-19 22:26

原帖由 sometimes 于 2008-12-19 10:52 发表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一些箱体设计成弧形,目的是为了避免或减小驻波的干扰,但这带来另外一个坏处,这种箱体形状往往类似手电筒的聚焦反射镜,将单元的背辐声波更多地直接反射回单元,引发不良影响。

这利与弊谁轻谁重?有什么别的办法解决吗?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19 22:42

说说瞬态的事,其实就是喇叭对信号的跟随能力,包括上升与下降沿,平常的东西,什么盆轻重,bl积等大家都听过了,也不想多说。说说阻尼的影响,阻尼对上升沿有害,对下降沿有益,比如盆的涂层。但是如果一个盆是完全地刚性,不存在自振动,而且驱动系统(包括磁力)力量无穷大,可以完完全全地完美控制喇叭,那我们就不需要阻尼,也不需要考虑盆的质量。这时候,任何喇叭都是一个完美地重放系统(根据前面分析,低频除外),很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这种存在,尤其高频时,由于振膜的去耦产生分割振动,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甚至考虑音圈的质量。唉,越说越说不清楚了。。。我对文字的控制力还是太差。

MOVV 发表于 2008-12-21 15:11

楼主继续哈,听得正过隐呢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21 21:41

刚喝酒回来,本来这个帖子不想继续下去了。因为水平不够,怕讲瞎了。但既然大家都敢瞎讲,我来瞎说一番想必也不会害人,今天讲讲箱体的事情。箱体,一个通常方方正正的东西,怎么样才能做到最好呢?说实话我不知道,但一些常见的小问题,提出来引点砖头块也无妨。箱子的容积,有一些通用的计算公式,不用我多嘴,我也不是很懂这个公式的道理,想讲也无从下嘴。但从对阻抗双峰质疑的那一篇,想必有心的朋友可以看出一点端倪来。箱子制作上,我想提的几个意见,一是比例问题,比例上,我觉得在符合所谓黄金比例的基础上,尽量接近比例的最小值才是理想。有些箱子,面板上单元安置得很好看,大小似乎很合适,但为拓展容积,就把深度做得很深,一来侧板宽大,更易引起不良振动,二来腔体过深,回响效应更加严重。这里要讲一下所谓回响,箱体的三个反射面,如相差不大,声共鸣或者说反射的效应是比较均衡的,但一旦某个长度过长,就会有类似管道效应的不良影响。从目测经验,箱体过深的箱子,声音似乎有其特色,有空谷回音的效果,但有点拒人,少了一些自然的活力。所以jbl等老家伙的箱子,从来都没有很深的箱体。二是面板问题,有些朋友为了得到更好的低频响应(减少振动),用很厚的面板,但又没有在沉孔后斜铣(桃花刀)一定角度,致使喇叭振动后背辐声波,马上反射回单元,造成不良影响(表现在听感上就是发紧发粗)。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21 21:55

还是讲箱子,材料与箱体的谐振利用。木内和夫讲过,一些老箱子(现在不大很见到了),用较厚的实木板材制作,声音都很好。究其原因,我想是乐器的制作,大多采用实木,这些适合的木头,天然发出的微量的谐振声,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讨好了耳朵。但这个箱声的量及控制,不得不考虑一下。音箱与乐器要表现的东西,还是不同的。乐器要倾诉的,只是它本身(频率及音色)所应具备的一些,然而箱子应该表达的,却是“所有”。所以目前几乎所有的音箱制作者,都把打压箱体的振动,只让喇叭发声当成首选方式。问题是,在前端设备未达极致的情况下,这些箱子往往发不出感人的声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有空再讲,讲讲材料的选择,实木的话确实是越硬越好吗?

LIYUAN 发表于 2008-12-21 22:00

留名随时回来温习!希望LZ继续写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21 22:15

谢谢LIYUAN兄,要讲的太多,又讲不清楚,我也不知道能持续到什么时候。发一点歪主意:朋友们有闲功夫的话,把低音喇叭的螺丝拧松一点,让单元漏点气试试看音色变化如何?尤其是制箱时没有考虑到障板效应的箱子,当然要注意不要让喇叭与箱体之间产生不良振动(可在螺丝下加小于0.5mm垫圈)。。。声音肯定有变化,就是不知道变好还是变坏:sa

MOVV 发表于 2008-12-21 23:05

楼主终于更新了
能否说说"沉孔后斜铣(桃花刀)一定角度"是什么样的效果,最好给找张图看一下,谢谢!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22 09:04

原帖由 MOVV 于 2008-12-21 23:05 发表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楼主终于更新了
能否说说"沉孔后斜铣(桃花刀)一定角度"是什么样的效果,最好给找张图看一下,谢谢!
http://bbs.hifidiy.net/attachments/month_0811/20081118_00dbcee6bd5580a056d7K5kcLnHOy0ji.jpg

具体请看liuhty888 的帖子:http://bbs.hifidiy.net/viewthread.php?tid=181331&extra=page%3D1

MOVV 发表于 2008-12-22 13:33

原帖由 sometimes 于 2008-12-22 09:04 发表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具体请看liuhty888 的帖子:http://bbs.hifidiy.net/viewthread.php?tid=181331&extra=page%3D1
谢谢!:sa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23 10:31

录音环节及我们的前端,经过数字处理,解码,信号放大,功率放大等等,必然有信号损失,且往往是弱信号,当然这个过程中又会增加一些干扰进来,更是要命,等到声音到达你耳朵之时,可能已经徒有其形不见其神了。有微量(只是微量)谐振的箱子,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前面损失的“木头味”可能会变得更加讨好和有情感,不像有些高密板制成的箱子那么冷峻。但如前所述,它不能很好地表达“所有”。一般此类箱子,播放弦乐可能会比较喜人。但是硬度很高,弹性模量高的木材,自阻尼往往不足,谐振很难压制,所以不适宜用作侧板和上下板,可用于面板,并且在背面开槽(可用软泡沫填充平整)以增加刚性,利于振动的快速传递,音头较好。侧板谐振的控制,可用交叉内部加强筋、在箱壁合适部位粘贴铅饼及加吸音棉等手段来实现,具体依靠实验和经验。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23 10:42

沉孔方面,介绍一个小方法:一个喇叭安装孔可开两圈沉孔,小圈更低一点,用于垫密封材料,大圈拧螺丝使喇叭盆架与面板钢性触,有利于中低频质量,同时保证了密封性。

sometimes 发表于 2008-12-23 11:44

前面写了一些制箱中也许是无关紧要的旁门左道,用在制箱上,有些是正面的,有些会是负面,因为箱子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相互牵制的东西太多,往往不能单就一方面的考虑来改善声音,如有误导,请见谅。新手要做好箱,还是多看看前辈高手和版主们的正道方法,这个也是我说的大方向。要说得还很多,可以说前面除涉及理论的一点内容,还没有触及根本。本来是想引来一些批评的,以求在论证中进步,但没达到目的,停更,谢谢支持的朋友,谢谢lakerblue版主加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