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网上下载的音频文件真的是劣货占了9X%,就连许多前卫的高格式音频网站提供的音源文件都鱼目混珠,下这个结论我只用到了sox的频谱图输出功能。很多时候我们做文件转换处理习惯于用顺手的软件或者播放软件的转换插件,殊不知很多软件连WAV文件头都做不正确。
好,先从通带阻带过渡带说起
问:384KHz PCM录音在什么频率达到-120dB?
答:您可以通过计算它:
fs-passband=stopband
CD 44.1K-20K=24.1K
384K 384K-22.05K=361.95K
DSD 2822.4K-50K=2772.4K
384KHz PCM录音,22.05KHz通带,阻带就是 384KHz-22.05KHz=361.950KHz。
*以上计算只是以CD红皮书20K通带为准,包括44.1K软件升频的所谓“高清”音源文件。
对于高清诉求,工程师以加大采样率来扩展通带,而不是固守20KHz。因此,通常96kHz采样率的目的是给出45KHz带宽,对应192KHz采样率就是90KHz带宽。
*带宽放开的高清音源是真正的现代音源,典型的有2L的大部分制品,也有少量的音轨从频谱文件可知是自低采样升频得来。
DSD64最初被设计为具有50KHz的通带和120分贝信噪比,因此上面的公式给出-120dB点为2772400Hz。三阶滤波丢个单运放就够。对于384KHz/24Bit PCM ADC,我会设计100KHz通带144dB的衰减,因而-144dB点在284kHz。
不同的工程师设计出不同的规格,所以确切的数字有些不同。
找了一圈很少有看的过去的,这一张“Various Artists -《北欧之声》(2L the Nordic sound - 2L audiophile reference recordings)“的,音轨边界看得清除,中间夹杂了几首加工过的痕迹,包括通带设置和做过滤波的。
还有个“DXD[母带样本]“,六个文件,基本都是35K通带,估计原先是96K或者88.2K母带,转换成352.8K,好笑的是其中有个是mp3,14K、28K、42K、56K、70K处都有贯通的横杠。。。
还有一些,一个目录的多个样本居然也千奇百怪,有两个除了有些带内的增益波动,其余都是简单升频得来。
有一个没加滤波的,试想用户后端的滤波器哪里知道该在哪里开始切呀。。。
连镜像频率信号全部都放进去了,哈哈太萌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