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经验心得] 揭开麦景图(MC-25)的秘密

[复制链接] 查看: 3029|回复: 23

11

主题

1

好友

440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122255
帖子
364
精华
0
经验
440 点
金钱
355 ¥
注册时间
200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YZHI 于 2024-2-23 14:14 编辑

    2.激励级(12BH7)屏极供电回路加入了“正反馈补偿”(Positive feedback compensation)电路,用等量正反馈“补偿”功放级阴极负反馈造成的推动电压不够问题,在不增加失真的情况下解决了激励级大信号输出的难题。
    经计算,MC275的正反馈量是5分贝,因此不会产生自激、失真和工作不稳定等问题。
    由于激励级屏极加入了正向补偿电压,激励级的工作点不能按一般低放级那样确定,否则就会产生大信号失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3.阴极输出器的巧妙运用获得很多优点。这里运用阴极输出器决不是因为功放级工作于AB2类的原因(前已述及他是工作于B1类),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放大器性能。
    ①.以阴极输出器12AZ7的低阻抗作推动级,有利于信号的远距离传输。即使两声道传输线长度不一样,对信号频谱也无任何影响,使电路布局变得十分灵活;
    ②.推动级阴极回路的低阻抗布局使功放级负压供给十分稳定,有效地防止了B类放大可能产生的交越失真;
    ③.推动级阴极回路的低阻抗给功放级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为稳定地低失真放大提供了保障(功率管,尤其是大功率管,厂家都要规定栅漏电阻的数值,一般都取较小值,作用是便于及时泄放积累于栅极上的负电荷,要不然轻则造成失真,重则产生阻塞,功率管无法正常工作);
    ④.推动级的阴极输出电路与众不同,它由两只18k电阻和一只12uf的电容组成,其作用有二,:一是进行栅负压箝位,防止大信号时产生开关失真;二是浮动下18k电阻上端压,降低12AZ7的电流负担,同时也降低了负压共给值。
    ⑤.推动级屏级供电回路运用了电源浮供技术(Floating power supply technology),降低了对推动管的功耗和耐压要求,用一般电压放大管就可轻松胜任推动工作。
    4.功放级电子管(KT88 S=11mA/V),结合高廉栅电压,使功率管的零栅压曲线拐点处电流增大至669mA,推动信号幅度不用达到正栅压,就可以轻松得到足够的屏流,获得较大的输出功率。推动级因此不需要功率输出,使推动级设计变得更简单,失真更小。
    由于工作电流加大,功放级输出负载阻抗也因此降低(每臂650Ω,包括阴极绕组),使输出变压器制作更简单,更容易获得优良的技术指标。
    5.众所周知,乙类放大时,处于负半周的电子管在截止和导通瞬间会产生较高的尖脉冲电压,与正常信号叠加后会形成一种特有的失真(开关失真),这是乙类放大器不宜用于Hi-Fi放大的主要原因。麦景图工程师将最高栅负压设计在电子管截止区的临界点附近,彻底解决了乙类放大器开关失真问题。由于乙类放大器的利用,MC275获得了高效率,低功耗,低热量、低失真和低负载阻抗等诸多优点。
揭秘麦景图3.gif

11

主题

1

好友

440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122255
帖子
364
精华
0
经验
440 点
金钱
355 ¥
注册时间
200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2-24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功放级电路特点。
    1.功放级的帘栅压供电也采用了电源浮供技术,解决了廉栅电压随阴极电位反向浮动的大难题,使束射管在屏阴分隔输出的情况下仍保持了高电力灵敏度之优点。
    2.功放管采用低屏耗设计,静态屏耗(18W、占允许屏耗43%),动态屏耗(32.6W、占允许屏耗78%)都明显低于功率管的允许屏耗(42W),整机发热量小,机器工作稳定可靠,电子管寿命大幅延长。
    3.功放级的P-K分割负载为输出变压器双线并绕和绕组间等电位布局提供了条件。
    4.功放级的反馈比较复杂,有从阴极引入的50%“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有从栅极引入的50%的“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还有从前级引入的26.5db宽带大环路深度“负反馈”。这三重反馈的作用,历来存在争议。其实他们都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有仔细解析电路才能明白其中奥密,不可以简单地用反馈是否抵消来解释。要说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需要较长的篇幅,就留着今后作专题讨论吧。
    四、在输出变压器上采取的技术措施
    1.功放级P-K分割负载带来的好处。
    ①.功放级采用P-K分割负载,使输出变压器绕组得到重新布局,绕组间等电位技术(Other potential technologies)得到运用,大大降低了绕组间的等效分布电容。双线并绕(Bifilar)得以实现,绕组间的漏感因此降到最低,使输出变压器的质量大幅度提升。
    ②.双线并绕的另一个好处是输出变压器两臂的直流电阻达到完全相等,绕制工艺不但比传统的分层、分段、交叉、正反向绕工艺要简单得多,而且加工时不易出错,生产效率高,便于规模生产。
    ③.P-K分割输出为功放级提供了50%的本级电压负反馈,有效地降低了本级的失真和功放管内阻。
    2.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输出变压器的等效分布电容:
    ①.利用P-K分割输出方式实现绕组间等电位布局,大幅度降低了初级绕组间等效分布电容;
    ②.双线并绕使输出变压器初级绕组对地的交变电压降低一半,变压器初级对地的“等效分布电容”亦降低将近一半(由于带电导体间的遮蔽效应,变压器各绕组的分布电容在外电路并联时,他们的分布电容总和不是简单的代数和关系,实际电容量增加甚少);
    ③.输出变压器次级不接地,使用专门的反馈线圈进行负反馈(反馈绕组线径可以小很多,匝数也可以少一些,初级对地的分布电容可以更小),使初次级间分布电容减到最小;
    ④.乱绕也是降低分布电容的措施,比蜂房绕法还低;
    ⑤.使用了低介电常数的漆包线,使初级对次级、初级对铁芯的分布电容也减到最小;
    ⑥.宽带大环路深度负反馈与功放本级50%的电压负反馈,使功放管的等效内阻降得很低(178Ω),既提高了功放的阻尼系数(7.26),又降低了失真。功放管的等效低内阻可以很好地适应输出变压器剩余的分布电容。
    3.以上措施,使输出变压器的等效分布电容降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因此可以毫无顾忌地采取一切手段降低输出变压器漏感。
    ①.双线、三线并绕将初级绕组自身漏感降到最低;
    ②.初次级采用多分层(11层,6夹5)密绕,减少初次级绕组间距离,将漏感降到最低; 
    ③.层间不垫绝缘,初次级紧密缠绕,将漏感降到最低。
    因而输出变压器可以用更多的匝数.获得更大的电感量,让输出变压器的低频相位特性更趋理想。
    五、新器件使用。
    高压晶体二极管在当时(62年)属于新器件,他运用于高压整流电路与扼流圈组合,有效降低了电源内阻,保证整机在B1类工作状态使用电容输入滤波仍能够提供稳定的B+电压,且滤波效果明显优于电感输入滤波,电源波纹小,机器重量也因此大幅降低。
    六、结束语
    上面的分析说明:
    MC275卓越的性能是电路和输出变压器完美组合的产物,那些简单地把成绩完全归功于输出变压器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将变压器神化就出自于这种片面的观点。
    MC275卓越的性能是麦景图工程师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精神的体现。他们将正反馈大胆用于Hi-Fi音频功率放大器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因为负反馈能使电路性能改善,失真减小,噪声降低,工作稳定性增强;而正反馈就会是失真、噪音、自激和不稳定吗?事实说明正反馈用好了,带来的好处与负反馈是一样的,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掌握好“反馈量”这个度。
    将乙类放大器用于Hi-Fi放大这又是一个大胆的尝试,麦景图工程师们解决了乙类放大器固有的开关失真问题,从而净得了乙类放大的优点,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功。
    MC275卓越的性能是麦景图工程师追求极致精神的具体体现。一个小小的15p电容误差对两个声道的频率响应究竟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从这一点足可以看出麦景图工程师为追求极致所下的功夫。
    阴极输出器使用也能说明问题。如果不用这一级电路,同样可以很好地驱动功放级,但是为了获得更加完美的效果,还是增加了这一级,又是一个追求极致的具体表现。
    MC275卓越的性能还与新器件的使用密切相关。如果按习惯做法,使用真空管或充气管整流,使用电感输入滤波,这样不但滤波效果差,而且机器会变得更大更重更耗能。
    MC275卓越的性能还与元器件质量和精细的挑选有关。为了保证左右声道平衡,一个15p的分布电容误差都不放过,由此联想,麦景图的工程师对元件质量一致性的苛刻要求。像电子管的老化和参数配对(包括电压放大双三极管参数的配对),阻容元件精度和损耗等配对,因此,元器件质量都一定进行了全数的检测。

1

主题

2

好友

321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184263
帖子
298
精华
0
经验
321 点
金钱
311 ¥
注册时间
2010-3-23
发表于 2024-2-29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quote]

1

主题

2

好友

321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184263
帖子
298
精华
0
经验
321 点
金钱
311 ¥
注册时间
2010-3-23
发表于 2024-2-29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三重反馈的作用,历来存在争议。其实他们都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有仔细解析电路才能明白其中奥密,不可以简单地用反馈是否抵消来解释。要说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需要较长的篇幅,就留着今后作专题讨论吧。

热烈期待吴老的解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