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主题

1

好友

450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184281
帖子
442
精华
0
经验
450 点
金钱
440 ¥
注册时间
2010-3-23
发表于 2013-4-28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雅虎奇摩看到的,觉得不错转来。全文如下:

(繁体,将就看)

喇叭的原理:

喇叭的構造很單純,藉著線圈吸放磁鐵,來推動鼓膜的前後移動。若是以某一頻率使線圈有電流、沒有電流,就可以使喇叭發出該頻率的聲音。

-----------------------------------------------------

喇叭發音的原理---

喇叭可用來發聲,日本雜誌稱為<揚聲器>,大致分類可分成『主動式喇叭』、

『被動式喇叭』,即含擴大機的稱主動式,不含擴大機的稱為被動式。

但若從設計原理來分的話,又分成『擴散式喇叭』、『號角式喇叭』、『同軸式喇叭』,
我們一般常見的喇叭皆是第一種喇叭,號角式喇叭及同軸式較不多見。


喇叭材質的構成很簡單,由外表看到只是一個木箱及幾個單體而已,通常會有
保謢網罩,但其內部的發音原理呢?以電腦來說,當喇叭接受到由音效卡的輸
出端輸出訊號時,會啟動擴大機的電流,而電流的正負電會使喇叭單體上線圈
產生磁場反應,我們用兩片磁石來比喻,當正極和正極在一定的距離時會互相
排斥,而負極和正極會相吸引,這種原理連小學生都會,但喇叭單體的確是靠
這個原理來發音的。接下來我們來討論磁場是如何運用於聲音的,這必需先瞭
解到單體的相關名詞了,首先我們打開我們的音箱(喇叭)將網罩拿開,會看到
這個音箱中裝了幾個單體,最上面的單體通常很小,是高音喇叭,底部較大的
一個則負責中低部份---若閣下的喇叭是三個或多個單體的話,最底下最大的通
常是低音喇叭,而中等大小的則為中音喇叭。而單體表面會有一種類似橡膠的
圓型模,那是共振用來發聲用的,這種材質不一定全是橡膠,亦可是紙盆及金
屬製或陶磁製,但有一個要素即要輕、要硬、要薄,如此才可達到發音的目的。

電流給線圈的的電發生磁場效應,正極-正極時會排斥<此時會振膜會往內收>;

負極-正極<此時振膜會往外擴>,這瞬間一收一擴的節奏會造成WAVE-聲波或氣流,而產生聲音,和我們講話的喉嚨振動是同樣的效果。



接下來談喇叭音箱內部的一些架構,由背部將音箱的背板拆下,可看到一些電線及分頻器---負責將高中低音往不同的單體送,若分頻器有二個的話,稱二音路喇叭、三個分頻器的話稱三音路喇叭,可能達到四音路或五音路設計嗎?只要你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但不一定需要如此多音路設計。

除此之外還有會塞一些吸音綿,並看到音箱的隔間,有些會有一個圓孔---正面、背面都可能,稱擴散孔,而無擴散孔的稱密閉式喇叭。



簡易的的喇叭選擇方法,先看音箱材質,塑膠的最差,因我們由喇叭發音原理中知道單體靠共振來發音的,而塑膠外殼的共振聲最差。木質音箱會比較好些,若是甘蔗板作的音箱也不好,密集板的音箱會有較好的表現,原木木板是不太可用於低價喇叭的,否則會比以上都好些,簡單的說硬度要夠,用手指敲擊全部外殼聲音越平均的音箱越佳,那代表音箱的構造密度較平均,故共振干擾較少。



簡易的改善喇叭音質的方法,有人用吸音綿來改善聲音、有人用角椎來墊在喇叭下面、換較粗的喇叭線、更換內部配線---用較好的銅線來更換原來的配線、

換輸出入端子的插座為鍍金的、擺位的角度變化求出最佳角度、換被動式喇叭

加上一台擴大機,以上方法皆有效果。



但另有一個較少人知的方法是貼一元的硬幣,我大略的介紹方法,用手指敲喇叭音箱找出共振聲音最大聲的點,計左右背上下五個地方,用快乾將五個一元硬幣貼在點上【若貼在外側不好看,可貼在內部看不到的地方】,如此花二十元不到的施工,可以提升至少幾倍的效果,一對仟元左右的喇叭會比兩仟元的喇叭好上許多。

http://content.edu.tw/junior/lif ... M.971319028.A_.html

----------------------------------------------

喇叭系統的組件:



  一般喇叭系統可分成四大組件:(一)喇叭單體。 (二)喇叭外箱。 (三)分頻器。 (四)線材及端子。以下我就要針對前三項做個簡述:



喇叭單體:



一、喇叭單體如果以它的”特性”來區分,大概可分為:全音域、同軸式、組合式(又稱  分離式)三大類。



全音域:顧名思義就是以一支單喇叭單體,可以涵蓋大部份的頻率(除了低頻及高頻)表現,故名全音域。



同軸式:喇叭的構成是在低音單體的軸心上,再加上一個高音或者再加上一個中音喇叭而型成,所謂的同軸二音路或同軸三音路喇叭即是。



組合式:喇叭是透過幾個大小不同的單體,在配合上由電容器、電阻、電感等電子零件,所構成的被動式分音器,來分配不同的頻率範圍,讓大小不同的單體,接受不同的頻率各司其職,稱之組合式或分離式喇叭(ND-100即是)。



二、 喇叭單體如果以它”發聲方式”的不同來區分,大概可分為下面幾種:



動圈式:基本原理來自" 佛萊明左手定律 " ,把一條有電流的道線與磁力線,垂直放進磁鐵南北極間,道線就會受磁力線與電流兩者的互相作用而移動,在把一片振膜依附在這根道線上,隨著電流變化,振膜就會產生前後的運動。目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錐盆單體,都是動圈式的設計。市面上絕大多數的單體,都還是用傳統錐盆式單體的前後運動發聲,如果以較學術性的說法,這些單體叫電動式( Electrokinetic Dynamic)或動圈式(Moving Coil)。



電磁式:在一個U型磁鐵的中間,架設可移動斬鐵片( 電樞 ),當電流流經線圈時,電樞會受磁化與磁鐵產生吸斥現象,並同時帶動振膜運動。這種設計成本低廉但效果不佳,所以多用在電話筒與小型耳機上。



電感式:與電磁式原理相近,不過電樞加倍,而磁鐵上的兩個音圈並不對稱,當訊號以電流的方式通過時,兩個電樞因為不同的磁通量,會互相推擠而運動。與電磁不同處是電感是可以再生較低的頻率,不過效率卻非常的低。



靜電式:基本原理是庫倫( Coulomb ) 定律,通常是以塑膠質的膜片,加上鋁等電感性材料真空氣化處理,兩個膜片面對面擺放,當其中一片加上正電流高壓時,另一片就會感應出小電流,藉由彼此互相的吸引排斥作用,推動空氣就能發出聲音。靜電單體由於質量輕且振動分散小,所以很容易得到清澈透明的中高音,對低音動態力有未逮,而且它的效率不高,使用直流電源又容易聚集灰塵。目前如Martin-Logan等廠商,已成功的發展出靜電與動圈混合式單體,解決了靜電體低音不足的問題,在耳機上靜電式的運用也很廣泛。



平面式:最早由日本 SONY 開發出來的設計,音圈設計仍是動圈式為主題,不過將錐盆振膜改成蜂巢結構的平面振膜,因為少了空洞效應,所以特性較佳.但效率也是偏低。



絲帶式:沒有傳統的音圈設計,振膜是以非常薄的金屬製成,電流直接流進道體使其振動發音。由於它的振膜就是音圈,所以質量非常輕,暫能反應極佳,高頻響應也很好。不過絲帶式單體的效率和低阻抗,對擴大機一直是很大的挑戰,Apogee可為代表。另一種方式是有音圈的,但把音圈直接印刷在塑膠薄片上,這樣可以解決部分低阻抗的問題,Magnepang 是此類設計的佼佼者。



號角式:振膜推動位於號筒底部的空氣而工作,因為聲音傳送時未被擴散,所以效率非常高,但由於號角的形狀與長度都會影響音色,要播放低頻也不太容易,現在大多用在巨型廣播系統,或高音單體上。美國 Klipsch 就是老字號的號角喇叭生產商。



喇叭外箱:



  喇叭外箱的最基本作用,是將喇叭的前後聲場進行隔離,以防止所謂【聲短路】的現象。但音箱箱體決不是一個簡單的”盒子”,雖說它本身不發聲,但它的材質、尺寸和結構,對於聲音的還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早期的低檔音箱,常採用塑料箱體,這種箱體在工作時,因為塑料殼的剛性不夠,而極易產生箱體諧振,放音時有嚴重的音染,尤其是在大動態時更為明顯。箱體材料採用木質,則明顯優於塑料箱,而且,板材的密度和厚度越大越好。現在,一般的中低檔音箱,都採用 10mm 左右厚度的中密度纖維板,剛性較好且箱體穩重;一些高檔音箱甚至採用原木製作,更顯出對箱體材質的重視。箱體的尺寸也不是隨意的,它往往要受所用喇叭單體的尺寸和等效容積的制約,只有當箱體的尺寸(容積)與揚聲器性能參數相對應時,才能獲得更好的諧振頻率。相比之下,箱體的結構則更有主觀性,可根據個人喜好,製成密閉式或倒相式。以下就以這兩種箱體設計來做介紹。



密閉式音箱:即在封閉的箱體上裝上單體,也就是將箱體內部與外部的聲波,完全隔絕起來,相當於在一個無限大障板的一面聽音。(雖說是密閉的,但實際上一般在音箱的某個部位還是有一個很小的漏氣孔,它的作用是使音箱內、外的大氣壓均衡)。對於密閉箱而言,箱體內的聲波是不被利用的,但是為了減少箱體內無用的聲波(駐波)對揚聲器振動的干擾,一般要在箱內放一些具有較高效率的聲阻尼材料,如多孔棉等。這些阻尼材料不但可以吸收聲波,還可以降低空氣分子傳播聲音的速度,等效於加大了箱體的體積、降低了在諧振頻率處的阻抗峰,另外還可使箱內的空氣處於等溫壓縮狀態,從而使箱體的有效容積增大。但相對的,密閉箱的效率較低,比起倒相箱來,其靈敏度要小 5db 左右。密閉箱好在低頻有力度、瞬態好、反應迅速、低頻清晰,聽古典樂、室內樂效果極佳,但下潛深度有限,低頻量感不足。



倒相式音箱:倒相式音箱其箱體通過一隻倒相管(裝在前面板或者後面板)與外界相連,這只倒相管與箱內空腔構成所謂"亥姆霍茲共振腔",在共振頻率上產生逆共振,使得低音揚聲器背向輻射聲的相位被倒轉過來,與前向輻射聲同相疊加。倒相箱的這一特點決定它有較高的靈敏度和低頻特性。倒相式音箱是按照”亥姆霍茲共振器”的原理工作的。它與密閉式音箱的不同之處,就是在音箱的前面裝上筒形的倒相孔,使箱體內外的空氣溝通。如果合理的設計倒相管的尺寸和位置,可以使原來喇叭盆體後面發出的聲波,再通過倒相孔在某一頻段倒相,使其和喇叭前面發出的聲波迭加起來,變成同相輻射,說的詳細些,就是倒相箱要借助音箱中的空氣,以及倒相孔中空氣柱的振動,並且依靠音箱後板的反射作用,將揚聲器後面的聲波反相 180 度,再由倒相孔將這部分聲波傳送出來,以使這部分聲波與揚聲器直接發出的聲波同相,這就增加了低頻的輻射能量。



  倒相式音箱和封閉式音箱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它進一步擴展了音箱的低頻下限,一般可達到 20Hz ,並減少了其下限處聲波的非線性失真。同時,由於倒相管的使用,還增加了箱內的體積,提高了效率。不但如此,同一隻單體裝在合適的倒相箱中,會比裝在同體積的密閉箱中,所得到的低頻聲壓要高出 3db,就是更有益於低頻部分的表現。但是,倒相箱對於聲學設計的要求,遠比密閉箱高得多,因為倒相箱存在一個固有的問題,就是在回放頻率接近箱體的固有頻率時,倒相聲波會與揚聲器正面聲波相抵消,從而導致聲壓急劇下降。以具體表現而言,倒相箱儘管低頻下限較低,但接近下限時聲壓下降極快,而且倒相箱的瞬態即反應速度,往往要比密閉箱差,這就導致倒相箱設計不好時,低音雖然比較低,但很容易混濁,音質很差。此外,還必須保證箱體不能有非常規的聲洩漏,比如螺絲不緊、揚聲器螺絲孔或板間的縫隙處有噗噗的漏氣聲等。倒箱孔的截面積必須與振動錐體的有效面積相等或略小一些,開口直徑太小,在倒相管中的空氣流速就會加大,增加了摩擦損失。



  簡易的的揚聲器選擇方法,首先要看音箱材質,塑膠的最差,由喇叭發音原理中,了解單體是靠共振來發音的,而塑膠外殼的共振聲最差。木質音箱會比較好些,若是甘蔗板作的音箱也不好,密集板的音箱會有較好的表現;密集板又分為二、四及六分,越厚共振干擾越小,但相對的成本也越高。一般書架型喇叭都採用四分,而 ND-100 卻採用六分密集板,因此,在選揚聲器時,可用手敲擊全部外殼,聲音越平均的音箱越佳,那代表音箱的構造密度較平均,故共振干擾較少。



分頻器:



  其實分頻器對整個音響設備來說,是一個很不得已的情況下,所採用的一項設備,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喇叭單體的製造廠,能生產製造一個完美的全音域的喇叭,來完整詮釋一個完整的音頻信號,所以不得不採用分頻器,將信號分成高、中、低頻信號,再傳遞給高、中、低音單體,雖然分音的目的達到了,但分頻器內部的被動原件,卻也消耗掉擴大機的輸出功率。所以,如果一個喇叭單體,能做到完美的全音域,也就是說它能包辦全部頻率,那根本就不需要分頻器,可惜目前好像還沒有這種技術,可以做出理想的全音域單體,所以市面上看得到的揚聲器幾乎都是兩音路、三音路及三音路以上的系統。



  由於高、低音單體間,必須有兩者皆可工作的頻率,但又不希望實際發聲時,同一個頻率兩者都一齊「全力」發音,所以就有了分音器的存在。如果拆開喇叭箱,您會看到一些電線及一些被動式零件,例如電容、電阻及電感,而這些零件就是組成這個揚聲器的分頻網路,俗稱分頻器的主要元件。有些製造商是將這些零件焊在電路板上,有些是直接焊在喇叭單體上,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 ND-100 經多方審慎評估後,決定採用後者,其實不管用何種方式組合,它們的功能就是分頻。所謂分頻器,顧名思義就是把" 20~20KHz " 的聲音分成幾個頻段,分別送往對應的高、中、低音不同的單體。由於音頻信號的頻譜範圍很寬,所以要使用同一個喇叭單體,來詮釋 20 ~ 20KHz 的整段頻率響應信號是不可能的,因為一般 12寸以上大口徑喇叭單體,低音特性很好,失真不大,但超過 1.5KHz 的信號,它的表現就很差了;1 ~ 2 寸的高音喇叭單體,播放 3KHz 以上的信號性能很好,但無法播放中音和低音信號。分頻網路就是利用電容電阻及電感,將擴大機發出的信號,在某一頻率以上過濾掉(Low PASS俗稱低通),或以下過濾掉(HI-PASS俗稱高通 ),或上下過濾掉(BAND PASS俗稱帶通),再傳送到揚聲器每一支喇叭單體,在最佳特性範圍內工作,發揮整體分工組合效果。有人稱呼這些不需外加電源之分音器謂之被動分音器。



何謂分頻點?



  分頻點是多少 HZ ?這關係著揚聲器計的命脈,二音路揚聲器只要一個分頻點,用以區分低音與中高音的界限;也就是當揚聲器接收擴大機的電流時,所得到的電流量有大有小,如何將之用來啟動低音單體或高音單體,要有一個可依據的數據,這個數據就是分頻點,而決定這組數據的就是分頻器,而由分頻器的數量,可決定揚聲器是多少音路設計,故分頻器設計的優劣,可直接影響揚聲器的性能。例如三音路喇叭,有二個分頻器,控制低音、中音及高音輸出,喇叭假設標示分頻點是【400~4000HZ】,即400Hz以下的低音,由低音單體發音,400~4000Hz 的部份,由中音單體發音,4000Hz 以上屬高音,由高音單體發音,在精良的控制下,我們才可容易分辨聲音的高低,故分頻點的標示很重要。其實人聲和各種樂器聲,是一種隨機信號,其波形十分複雜;可聽聲音的頻率範圍,一般可達20Hz~20KHz,其中語言的頻譜範圍約在 150HZ ~ 4KHZ 左右;而各種音樂的頻譜範圍,可達 40Hz~18KHz 左右。其平均頻譜的能量分布為:低音和中低音部分最大,中高音部分次之,高音部分最小 ( 約為中、低音部分能量的1/10 ) ; 人聲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200Hz~35KHz 頻率範圍,這些可聽隨機信號幅度的峰值,比它的平均值皆大 10 ~ 15db (甚至更高一點)。因此,揚聲器要能正確地播放出這些隨機信號,保證播放的音質優美動聽,揚聲器必須具 有寬廣的頻率響應特性,足夠的聲壓級和大的信號動態範圍。我們希望能用相對較小的信號功率輸入,獲得足夠大的聲壓級,就需要求揚聲器具有高效率的電功率轉換成聲的靈敏度。此外我們還要求揚聲器系統,在輸入信號適量過載的情況下,不會受到損壞,即是要有較高的可靠性。



何謂主動式喇叭及被動式喇叭?



主動式(active)喇叭:



  主動式(active)喇叭,是將喇叭和驅動它的擴大機電路做在一起,驅動其喇叭單體是靠內建擴大機,而非外接擴大機。一般常見的主動式喇叭有:超低音喇叭、多媒體喇叭、和落地型喇叭的低音部份。消費者在比較各家擴大機時,應注意音響店在展示時所推動的大型喇叭,是否為主動式的?若是,此主動式喇叭表現很好時,並不是外接擴大機的功勞。至於要如何判斷喇叭是主動或是被動的,可檢查喇叭後面接線,只接一條喇叭線的,它就是被動喇叭;相反的如果喇叭後面除了接喇叭線外,還接了AC電源線,那它就是主動的.



被動式(passive)喇叭:



  被動式的喇叭,是將喇叭和分頻線路做在一起,內部沒有擴大機,因此它需要一部外接的擴大機。一般市面上看到的喇叭,多屬於被動式的分音(包括 ND-100 ),被動分音網路是由電阻、電容、電感 ( R,C,L )等擔任,這些都是被動元件,被動式分音器除了分音外,還要考慮單體間的阻抗和效率,還有喇叭單體因頻率改變而變動的阻抗。



結論



  揚聲器大多具有個性,也就是說每種揚聲器都有某種特殊的音色,這在選擇購買時是一定要加以注意的。不少製作良好的揚聲器之間,往往只存在個人喜好問題,而非優劣之分,而且在刻意佈置出來的試聽室的聆聽環境下,對音響器材的音樂性、聲像定位和立體感的差別,又很難聽得出來。不同揚聲器的表現,會有不同特質的美,可說各有所長,聲音之美與其它藝術般,隨著擁有者的美感認知,而展現不同的美感。





您知道環繞音響器材用聲音和聆聽者「溝通」的工具是什麼嗎?沒錯,它就是喇叭。從物理的角度來看,喇叭是一個把電能轉為機械振動再擾動空氣變成聲音的「換能器」,也是整套音響系統最接近耳朵的器材,它的重要性不言可喻。至於這個「換能器」的性能,是不是能夠把原有的信號原原本本地轉換成聲音,中間會不會漏失一些信號,轉換的過程中會產生失真的多寡就決定了喇叭的性能。即使您前面的器材用得再好,信號處理得再完善,最後還要看喇叭「答應不答應」,您才能確定能不能享受美好的聲音。

AV喇叭包括哪些東西?

環繞音響系統和兩聲道音響系統,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喇叭數量的多寡。從音響發展的歷史來看,從單聲道、立體聲(二聲道)到多聲道(環繞音響),對「音場」的描述是愈來愈具體。單聲道系統,聲音就是在前方中央,沒有左右之分;而演進到立體聲之後,音場就有左右之分,您可以聽得到吹薩克司風的樂手站在中央、Double Bass在右邊、爵士鼓在左邊,確實比起單聲道系統已經改進了不少,但在正常的情況下,立體聲系統所呈現出的音場僅止於「聆聽者座位的前方」,而環繞音響系統還加入了環繞喇叭,使整個音場再向後延伸,包覆聆聽者的座位,您不只可以聽到前方樂手的演奏,您還可以聽到聽眾在您的後方、側方的喝采歡呼聲,讓您完全進入演奏的現場,這就是環繞音響系統的魅力。

環繞音響系統要包含哪些喇叭才算完整?一套完整的環繞音響喇叭系統通常包括兩支主聲道喇叭、一支中央聲道喇叭、兩支環繞喇叭和一支超低音喇叭,我們就先從各聲道喇叭負責的區域開始說起。

環繞系統的喇叭如何分工

就兩聲道音響來說,左、右聲道喇叭負責全部的聲音,然而對環繞系統而言,左右聲道所表現的只是「音場的一部分」而已。我先舉左聲道喇叭為例,不論是Dolby Pro-Logic、Dolby Digital(AC-3)、dts或是THX系統,左聲道喇叭所負責的區域是從音場的左側到前方中央偏左的部分,而右聲道喇叭所負責的區域是從音場的右側到前方中央偏右的部分,我這麼說,您搞糊塗了嗎?沒關係,我再講明白一點:在兩聲道系統中,兩支喇叭之間的音場靠的是它們之間的「結像」,因此不論是音場中央、中央偏左或是中央偏右的音像,都必須由兩支喇叭共同負責;相對於環繞系統,左聲道喇叭不負責前方音場中央偏右的部份,右聲道喇叭也不負責前方音場中央偏左的部份,這全都是因為環繞系統中有中央聲道喇叭的緣故。

中央聲道喇叭負責的區域又是哪裡呢?讓我這麼說好了,只要是左右聲道喇叭之間的聲音都有它的份,假使您已經在用投影機,打到80吋以上的銀幕,左右聲道喇叭的位置分踞銀幕的左右兩側,這個時候,只要是出現在銀幕上的東西所發出的聲音,中央聲道喇叭都要負責其中的一部份,不是只有對白而已。我再強調一次:凡是出現在銀幕上的東西中央聲道喇叭都要參一腳,不是只有對白,就是爆炸、撞車也有它的份。中央聲道喇叭有多重要?只要您是用Dolby Pro-Logic、Dolby Digital、dts或是THX等等電影環繞模式,中央聲道所負責的部份就佔了所有電影音效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整個環繞系統所有的喇叭之中工作最吃重、也是最重要的一支喇叭。不過,在某些非電影用途所使用的音樂環繞模式中(音樂DSP),中央聲道的工作就不是那麼吃重了。比如像Yamaha的音樂DSP模式在運作時,就乾脆把中央聲道「廢去武功」,由左右聲道喇叭來負責前方所有的聲音成分,當然,在這個時候左右聲道喇叭才是整個環繞系統中的要角。

「上方音場」怎麼來的?

環繞音響系統之所以能夠營造出完全覆蓋聆聽座位的音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有環繞喇叭這項配備。您或許會覺得有些奇怪,不過就是座位後面多了一對喇叭嗎?應該也就是前面和後面有聲音罷了,你說「覆蓋」是什麼意思?通常環繞喇叭我們建議高度高於頭部至少2英呎,而環繞系統中我們所謂的「上方音場」實際上是兩支環繞喇叭和前方三聲道喇叭同時發聲,結像在聆聽座位頭頂上的結果;而左側方的音場則是由左聲道喇叭與左環繞喇叭同時發聲而結像;右側方的音場則是由右聲道喇叭與右環繞喇叭同時發聲而結像,後方的音場則是由左環繞喇叭與右環繞喇叭發聲結像而成。

在兩聲道系統上,或許您用了很好的器材、很好的喇叭,加上您替喇叭擺位的功力與經驗,或許您可以聽到的不只是音像左右的差異,就連音像的深淺、高度都能夠表現X來,但是,這也儘止於「聆聽座位前方的音場」,音場最多只能到您的側方,永遠不會完全覆蓋聆聽座位,更別說是座位的後方有音場了。環繞音響系統正是因為有環繞喇叭這項配備,才可以完整地創造出一個三度空間的音場,只要您具備調整環繞音響系統的知識,您可以不必用到高價的器材、高價的喇叭,一樣可以營造出完整的三度空間音場,這是兩聲道系統很難辦得到的。

所有的喇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低音單體比高音單體大,想要得到足夠的低音,就必須能推得動更多的空氣才行,相對地,低音單體所消耗的電能也遠較中高音單體來得高,想必擴大機推動起來會較為吃力。家用環繞系統裡,為了不使中央聲道喇叭擋到銀幕,通常中央聲道喇叭的體積都不大,因此中央聲道喇叭不能夠裝上更大的低音單體、箱內的容積也受到限制,而不能夠有良好的超低頻延伸,這個時候就需要由主聲道喇叭來負擔原先中央聲道的極低頻,如果主聲道喇叭的體積也不大,整套環繞系統的極低頻就不理想。然而只要主聲道喇叭低頻延伸夠好就行了嗎?這個問題並沒有想像中的單純,其中關連到推動主聲道的功率擴大機是不是能夠把主聲道駕馭得很好,是否能夠負荷的了主聲道喇叭低音單體所需要的大量電能,而大多數的AV玩家所使用的AV中心功率與電流輸出能力都有限,能否把極低頻推得好值得懷疑。

為什麼要有超低音?

其次,低頻的波長遠較中高頻的波長長了非常多倍,相對地低音單體相對於空間的影響也更為敏感,因此您為了顧及音場寬度與音像的定位,將主聲道喇叭擺好時,事實上可能只是對中高音有利而已,對低頻的響應可能是很糟糕的狀況;相反地,如果您只是顧及低頻的響應來調整喇叭的擺位,其結果可能是音像的定位變得一蹋糊塗。在這樣的使用條件之下,您就必須在音場表現與低頻表現之間取得一個「妥協」的平衡點。或許您想要問:我不要妥協,兩者我都要最好!有解決的辦法嗎?答案是肯定的。

最徹底的解決方法,就是把超低音的部份與其他部份分離開來,自己獨立做成一個喇叭,這就是超低音喇叭。這個概念並不是只有用在環繞音響系統而已,實際上像兩聲道音響系統中也有這樣的產品,例如著名的Genersis 1就把超低音的部份獨立出來做成超低音柱,用特製的伺服擴大機來推動,不但可以將音場調好,還可以個別調整超低音喇叭的位置,以求得超低音與空間的最佳響應。獨立的超低音喇叭除了克服了一部份擺位上的難題之外,更重大的意義是「讓低音更有效率」,這怎麼說呢?您還記得在環繞處理機或AV中心上面的超低音信號輸出端子(Subwoofer Out)吧?在超低音信號輸出之前,除了要將各聲道的信號匯集起來之外,它還要通過一個重要的電路,那就是「低通濾波器(LPF,Low Pass Filter)」,把極低頻以上頻段給過濾掉,只保留超低音信號輸出,這相當於是替超低音喇叭作「主動式電子分音」的動作,這麼一來,推動超低音的放大電路等於「直接」驅動超低音單體,中間沒有經過被動式的分音網路而使放大電路的功率消耗在被動式分音器上。

從另一方面來看,在環繞音響系統之中,如果您配備了超低音喇叭,主聲道、中央聲道及環繞喇叭的體積都不需要做得太大,低頻響應只要能延伸到60Hz左右就已經夠用了,對空間大小受限的居家空間來說,能夠縮小這「一堆」喇叭的體積,在裝設、擺位上能夠更具有彈性;況且,主聲道、中央聲道及環繞喇叭的極低頻信號已經在環繞音效處理器中已經先被過濾掉了,推動這些喇叭的功率放大電路無須再去負擔超低音的功率需求,只需要把低頻上段和中高頻推好就行了,工作自然輕鬆了許多。因此我們常說超低音喇叭是環繞音響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配備,特別是使用AV中心的玩家更是如此。

AV喇叭和Hi-Fi喇叭的差異,主聲道喇叭、中央聲道喇叭、環繞喇叭與超低音喇叭的結構有何不同?

從前面的敘述,您應該能夠了解各聲道喇叭在環繞音響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各聲道喇叭都有其功能上的必然性,它們的裝設位置與負責的範圍皆不相同,在喇叭結構的設計上也必須依照各自不同的需要,做出不同的設計來符合要求。整體上來看,一個理想的家庭電影院所使用的喇叭就像是「電影院專業系統的縮小版」,因此這些喇叭的設計概念,只要是以電影播放為第一考量因素的話,它們的設計概念事實上是與電影院的專業系統相同的。

前方三聲道喇叭(包括主聲道與中央聲道喇叭)的設計重點主要是在於喇叭聲音擴散角度的控制,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減少前方三聲道喇叭對地板與天花板的一次反射音,讓聆聽者可以聽到最多的直接音,在一次反射音的成分降低之後,聆聽者就可以清晰地聽到前方音像精準的定位。在另一方面,環繞音響系統本來就是適合「眾人共賞」的娛樂,因此它還必須能夠涵蓋更大的聆聽範圍,讓座位偏右的觀眾可以聽得清楚左聲道喇叭的聲音,座位偏左的觀眾也可以聽得清楚右聲道喇叭的聲音,而為了配合前述的兩項要求,只要是針對電影用途所設計的前方各聲道喇叭,都會嚴格地限制高音的垂直擴散角,並且盡力地使水平擴散角度更為寬廣,像THX認證的家庭劇院喇叭,我們就經常看到它前方三聲道喇叭在高音的部份使用號角,以控制擴散角度,或是以三支高音單體緊靠垂直排列的方式,藉由高音單體間的相互干涉來限制垂直擴散角。正是因為THX的前方三聲道喇叭是限制垂直擴散角並使水平擴散角更寬的「單向擴散」特性,所以您不應該把喇叭橫過來擺,筆者知道有許多THX喇叭用戶為了不使中央聲道擋到銀幕,把喇叭橫過來擺,這是絕對錯誤的作法,除非您的以把三隻高音單體轉向90度,否則您得到的將會是非常糟糕的效果。

除了THX喇叭之外,其他的喇叭又是怎麼設計的呢?有些對AV喇叭內行的廠商它們知道該怎麼做,其中的重點就在於如何使前方三聲道有精準的定位,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使用的手法不只一種,其中的一種方法是在設計上盡量減少音箱正面障板的面積以減少高音繞射所造成的影響,同時各單體的距離較為靠近也更接近點音源發音的情況。另外還有的設計是採用同軸單體或是仿同軸點音源的設計,採用同軸單體的例子像大家耳熟能詳的Tannoy、KEF就是。而仿同軸點音源的例子各位也不會陌生,您可以看看自己家裡的中央聲道喇叭是不是中間一顆高音單體,對稱的兩側各有一顆中低音單體呢?沒錯,這就是仿同軸點音源的設計。仿同軸點音源的設計並不是只有使用在AV喇叭上,在錄音室監聽喇叭和Hi-end喇叭之中也有相同的設計,像是Westlake、Dynaudio Accoustics、Donlavy、Dontech……等等也有非常多的例子,它們共通的特性就是音像的定位極為精確。

環繞喇叭的責任何在?

環繞喇叭的設計方式和前方三聲道喇叭有著極大的不同,在電影院裡,都是使用許許多多的環繞喇叭把整個戲院「包圍起來」,如果府上的視聽空間夠大,您當然也可以這麼做,然而顧慮到現實的問題,大多數的家庭環境只能使用一對環繞喇叭。如果只使用一對環繞喇叭,環繞喇叭就必須具備良好的擴散性,否則您聽到的環繞音場可能是「有前、有後,中間空空的,前後連貫不起來」。為了使喇叭本身具有良好的擴散性,有許多了環繞喇叭作成雙面發聲的設計:既然一個發聲面擴散性有限,就作成兩個發聲面吧!雙面發聲喇叭又分為Bipolar與Dipolar兩種,也有的喇叭可以切換這兩種模式的(如Polk Audio的LS f/x),兩者之間的原理所代表的意義與擺位方式說起來又是一串長篇大論,您如果想要更多了解一些,請參照本刊第十四期「AV實驗室」裡面有完整的解說。

如果您使用的那一對環繞喇叭並不是雙面發聲,而是傳統喇叭的單面發聲設計,想要營造良好的包圍感與前後音場的連貫性就完全無望了嗎?這也未必!以前我曾經在本刊的「AV實驗室」專欄裡提供給各位兩種利用牆面的反射,來營造包圍感的環繞喇叭擺位方式,一種是「側方後向擺位法」,另外一種則是「後方側向擺位法」,這兩種擺位方式都非常有效,唯一需要顧慮的,就是您視聽室後方的牆面必須對稱。在環繞喇叭架設的高度方面,喇叭至少必須高於聆聽者(坐著的時候)頭頂二英呎以上、還必須低於天花板1.5英呎以上,視您實際的裝設位置,在這個範圍之內選擇最適當的高度。

主動式超低音較好用

把超低音喇叭做個簡單的分類,大致可分為主動式超低音與被動式超低音兩種。主動式超低音喇叭內部已經包含主動式的低通濾波器(有些廠牌的沒有)和推動超低音單體所需的功率放大電路,因此它只需要環繞音效處理機或AV中心送超低音信號過來,使用主動式超低音自己內部的功率放大器就可以推動超低音單體,完全不需要「吃」到多聲道後級或AV中心的功率,因此,為了節約預算和讓主聲道擴大機輕鬆工作的理由,我通常建議買主動式超低音比較好用。

被動式超低音有兩種接法,第一種接法是取出環繞音效處理機或AV中心超低音信號,用額外的後級擴大機來推超低音喇叭,這種接法也不會吃主聲道擴大機的功率;另外一種接法則是俗稱的「3D接法」,先在環繞處理機上把主喇叭設定成「Large」(或是SW設在「None」),此時主聲道擴大機是全頻段輸出(包括100Hz以下的極低頻),喇叭線經由擴大機先送進被動式超低音喇叭,再由超低音喇叭的衛星喇叭接續端子連接到主聲道喇叭,這種接續方式大多數用在較為廉價的喇叭系統,它有以下的兩項缺點:第一、主聲道擴大機必須負擔推動被動式超低音所需的能量,推動上較為吃力。第二、主聲道喇叭與主聲道擴大機之間還要經過被動式超低音喇叭,難免會損失一部份的音質與細節。

喇叭的聲音可以「看」得出來?

嘿!你們雜誌不是說要「耳聽為憑」嗎?如果喇叭的聲音可以「看得出來」,那麼你們這些寫評論的不是都要失業了?

經驗老道的評論員只要看一看這一款喇叭用什麼喇叭單體、採用哪一種音箱結構,這款喇叭的設計者以前開發過那些產品,再看一看數據規格,這個評論員可能在試聽之前早就已經心裡有數了,大概已經猜到這款喇叭好幾成的表現了,甚至於連設計者的心裡怎麼想都還可以略知一二,實際試聽喇叭的時候可能只是再次印證而已。關於這些判斷的「經驗法則」,如果就我所知道的把它講完,只怕主編會告訴我:乾脆整本雜誌都給你寫算了!既然不能告訴您經驗法則,但是我要在這兒告訴您的是--怎麼看懂喇叭的性能規格表中幾個重要的項目。

頻率響應:35Hz-20kHz±2dB

這項數據可能是您最關心的,前面的數字(35Hz)表示的是低頻的延伸,數字愈小,低頻的延伸愈好,能夠發出愈低沈的低音。後面的數字(20kHz)表示的是高頻的延伸,數字愈大,高頻的延伸愈好,能夠表現的高頻泛音也就愈充分。後面的±?dB表示頻率響應的偏差值,數字愈小愈好。這個數據還有一個可以投機取巧的地方,比如說我寫頻率響應:35Hz-20kHz,後面的±多少dB不寫,事實上在35Hz的時候響應可能是-3dB,可能是-6dB,甚至於還有可能是-12dB!到底在35Hz的時候低音的衰減是什麼樣的情況?除了儀器測試之外,只有你猜、我猜、大家一起猜了。

至於低頻響應的數字,對AV用途的主喇叭、中央聲道和環繞喇叭來說,並不是絕對重要的,我會這麼說的理由主要是因為在AV系統中絕大多數的情況下,100Hz以下的低頻都已經交超低音喇叭去處理了,因此除了超低音之外,其他各聲道喇叭的低頻響應不需要太苛求,一般書架式喇叭大小的產品,低頻也都能夠延伸到60Hz左右,已經是很夠用了,反正極低頻都交由超低音喇叭去負責,如果您是基於低頻延伸的理由而買了落地式喇叭,在環繞音響系統中的意義並不大。相反地,以小喇叭來組成系統,再配合性能優異的超低音喇叭,也是可以表現強大的震撼力。

喇叭阻抗是什麼?

喇叭的阻抗標示是您購買擴大機(或AV中心)的重要參考數據。一般來說,四歐姆以下的喇叭我們把它稱為低阻抗喇叭,對電流輸出有限的AV中心來說,除非這款低阻抗喇叭的效率很高、您的視聽環境不大,再加上您用的AV中心過載保護電路做得很好,否則當系統以大音量輸出時將有可能燒掉您的機器!有些AV中心或擴大機在機器的後面(喇叭端子的旁邊)會清楚寫著「喇叭阻抗必須高於多少歐姆」,就是因為顧及機器的電流輸出能力的緣故,您硬要接更低阻抗的喇叭,還是會有聲音發出來,只是您有可能在大音量的時候發生以下三種狀況:第一種狀況是聽到嚴重的失真;第二種狀況是保險絲燒掉或是保護電路暫時跳開,您聽到的是聲音忽然不見了;最不幸的一種狀況是機器燒掉了,還跑出直流「順便」把喇叭也給燒了,乾脆「同歸於盡」,夠慘烈吧!

效率:95dB/w/m

這項規格可以告訴您喇叭好推不好推,以上的數據顯示:這支喇叭當擴大機以一瓦功率推動時,在一公尺的地方可以測得95分貝的音壓,數字愈高,表示愈好推,擴大機的輸出功率即使不大,也能推出很大的聲響。通常我們習慣把90dB以上的喇叭稱為「高效率喇叭」。另外您還有可能看到一種喇叭效率的標示方式:95dB(2.83v/m),這是表示當擴大機輸出2.83伏特的交流信號推動這支喇叭時,在一公尺的地方可以測得95分貝的音壓;如果以這種方式標示您還必須參考喇叭的阻抗是幾歐姆,您才能知道這個數字是在幾瓦功率時測得,如果喇叭的阻抗是八歐姆,表示是在擴大機輸出功率為一瓦時測得,假使喇叭的阻抗是四歐姆,表示是在擴大機輸出功率為二瓦時測得。

喇叭箱的結構、幾路分音、幾階分音、分音器的零件選用、單體的材質與結構、單體的排列方式……等等,對實際的聲音有什麼影響,往往要看設計是否完善與製作是否精良而定,光從資料上來看是可以「知其然」,還是無法窺得全貌,想要「知其所以然」,這就要看評論員的功力和文字表達能力能讓讀者們了解多少,當然最後您到底喜歡不喜歡這些喇叭的聲音,我還是那句老話--耳聽為憑。

先從喇叭開始選起

當您決定要買一套環繞音響系統之前,您必須先確定AV空間,在確認環境的因素之後,開始挑選器材的時候,我通常會建議您先從喇叭選起,先決定您要哪一組喇叭之後,您知道它的效率與阻抗,您才能夠知道哪一種AV中心或擴大機可以駕馭這一套喇叭。倘若您的預算很緊,應該避免選低效率、低阻抗的喇叭,以免在買擴大機的時候預算爆炸,或是妥協之後買來的機器根本推不動喇叭,日後還要添加或更換機器,都是既麻煩又浪費錢的一件事。在本篇的最後,筆者還是提醒您:如果您不是一位相當具有玩音響經驗的高手,請儘可能選用同一廠牌最好是同一系列的中央聲道、主聲道與環繞喇叭,這樣整個系統的音色才能夠有最佳的協調性;最後再加上您對機器的調整、空間的掌握與喇叭的擺位功夫,就能夠將環繞系統的音場與音色真正地融合為一體。不論您的器材多貴、多便宜,調整搭配得宜才是高手!在AV的世界裡「以小吃大」小兵立大功的例子不在少數,這也是筆者經常拿來「嚇唬人」的把戲,請大家多加油!

5

主题

0

好友

70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550983
帖子
198
精华
0
经验
70 点
金钱
67 ¥
注册时间
2012-12-11
发表于 2013-4-28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记号一下慢慢学习

27

主题

1

好友

448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81540
帖子
593
精华
0
经验
448 点
金钱
431 ¥
注册时间
2009-2-18
发表于 2013-4-29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繁体,看着比较累

129

主题

4

好友

5491

积分

贵宾 当前离线

农夫,山前有点田!

Rank: 3Rank: 3

UID
17787
帖子
6491
精华
4
经验
5491 点
金钱
3821 ¥
注册时间
2007-1-21

社区贡献 论坛贵宾

发表于 2013-4-29 12:57 来自手机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学习了。

4

主题

0

好友

173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319845
帖子
374
精华
0
经验
173 点
金钱
171 ¥
注册时间
2011-4-16
发表于 2013-4-29 20:12 来自手机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好文

75

主题

3

好友

4919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22384
帖子
5392
精华
0
经验
4919 点
金钱
4856 ¥
注册时间
2010-7-21
发表于 2013-4-29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杂烩,有些似是而非。

100

主题

1

好友

1731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60436
帖子
2177
精华
0
经验
1731 点
金钱
1682 ¥
注册时间
2008-10-27
发表于 2013-4-29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楼主,慢慢看

78

主题

1

好友

307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583597
帖子
600
精华
0
经验
307 点
金钱
239 ¥
注册时间
2013-4-14
发表于 2013-4-29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得留着每天拜读一下  不错的好文章

2

主题

0

好友

34

积分

注册会员 当前离线

Rank: 2

UID
587058
帖子
35
精华
0
经验
34 点
金钱
32 ¥
注册时间
2013-4-29
发表于 2013-4-30 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收藏,以后慢慢学习

40

主题

0

好友

155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296982
帖子
117
精华
0
经验
155 点
金钱
143 ¥
注册时间
2011-2-27
发表于 2013-5-1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楼主的繁体字转成简体的了:
喇叭的原理:

喇叭的构造很单纯,藉著线圈吸放磁铁,来推动鼓膜的前后移动。若是以某一频率使线圈有电流、没有电流,就可以使喇叭发出该频率的声音。

-----------------------------------------------------

喇叭发音的原理---

喇叭可用来发声,日本杂誌称為<扬声器>,大致分类可分成『主动式喇叭』、

『被动式喇叭』,即含扩大机的称主动式,不含扩大机的称為被动式。

但若从设计原理来分的话,又分成『扩散式喇叭』、『号角式喇叭』、『同轴式喇叭』,
我们一般常见的喇叭皆是第一种喇叭,号角式喇叭及同轴式较不多见。


喇叭材质的构成很简单,由外表看到只是一个木箱及几个单体而已,通常会有
保謢网罩,但其内部的发音原理呢?以电脑来说,当喇叭接受到由音效卡的输
出端输出讯号时,会啟动扩大机的电流,而电流的正负电会使喇叭单体上线圈
產生磁场反应,我们用两片磁石来比喻,当正极和正极在一定的距离时会互相
排斥,而负极和正极会相吸引,这种原理连小学生都会,但喇叭单体的确是靠
这个原理来发音的。接下来我们来讨论磁场是如何运用於声音的,这必需先瞭
解到单体的相关名词了,首先我们打开我们的音箱(喇叭)将网罩拿开,会看到
这个音箱中装了几个单体,最上面的单体通常很小,是高音喇叭,底部较大的
一个则负责中低部份---若阁下的喇叭是三个或多个单体的话,最底下最大的通
常是低音喇叭,而中等大小的则為中音喇叭。而单体表面会有一种类似橡胶的
圆型模,那是共振用来发声用的,这种材质不一定全是橡胶,亦可是纸盆及金
属製或陶磁製,但有一个要素即要轻、要硬、要薄,如此才可达到发音的目的。

电流给线圈的的电发生磁场效应,正极-正极时会排斥<此时会振膜会往内收>;

负极-正极<此时振膜会往外扩>,这瞬间一收一扩的节奏会造成WAVE-声波或气流,而產生声音,和我们讲话的喉咙振动是同样的效果。



接下来谈喇叭音箱内部的一些架构,由背部将音箱的背板拆下,可看到一些电线及分频器---负责将高中低音往不同的单体送,若分频器有二个的话,称二音路喇叭、三个分频器的话称三音路喇叭,可能达到四音路或五音路设计吗?只要你喜欢有什麼不可以,但不一定需要如此多音路设计。

除此之外还有会塞一些吸音绵,并看到音箱的隔间,有些会有一个圆孔---正面、背面都可能,称扩散孔,而无扩散孔的称密闭式喇叭。



简易的的喇叭选择方法,先看音箱材质,塑胶的最差,因我们由喇叭发音原理中知道单体靠共振来发音的,而塑胶外壳的共振声最差。木质音箱会比较好些,若是甘蔗板作的音箱也不好,密集板的音箱会有较好的表现,原木木板是不太可用於低价喇叭的,否则会比以上都好些,简单的说硬度要够,用手指敲击全部外壳声音越平均的音箱越佳,那代表音箱的构造密度较平均,故共振干扰较少。



简易的改善喇叭音质的方法,有人用吸音绵来改善声音、有人用角椎来垫在喇叭下面、换较粗的喇叭线、更换内部配线---用较好的铜线来更换原来的配线、

换输出入端子的插座為镀金的、摆位的角度变化求出最佳角度、换被动式喇叭

加上一台扩大机,以上方法皆有效果。



但另有一个较少人知的方法是贴一元的硬币,我大略的介绍方法,用手指敲喇叭音箱找出共振声音最大声的点,计左右背上下五个地方,用快乾将五个一元硬币贴在点上【若贴在外侧不好看,可贴在内部看不到的地方】,如此花二十元不到的施工,可以提升至少几倍的效果,一对仟元左右的喇叭会比两仟元的喇叭好上许多。

http://content.edu.tw/junior/lif ... M.971319028.A_.html

----------------------------------------------

喇叭系统的组件:



  一般喇叭系统可分成四大组件:(一)喇叭单体。 (二)喇叭外箱。 (三)分频器。 (四)线材及端子。以下我就要针对前三项做个简述:



喇叭单体:



一、喇叭单体如果以它的”特性”来区分,大概可分為:全音域、同轴式、组合式(又称  分离式)三大类。



全音域:顾名思义就是以一支单喇叭单体,可以涵盖大部份的频率(除了低频及高频)表现,故名全音域。



同轴式:喇叭的构成是在低音单体的轴心上,再加上一个高音或者再加上一个中音喇叭而型成,所谓的同轴二音路或同轴三音路喇叭即是。



组合式:喇叭是透过几个大小不同的单体,在配合上由电容器、电阻、电感等电子零件,所构成的被动式分音器,来分配不同的频率范围,让大小不同的单体,接受不同的频率各司其职,称之组合式或分离式喇叭(ND-100即是)。



二、 喇叭单体如果以它”发声方式”的不同来区分,大概可分為下面几种:



动圈式:基本原理来自" 佛莱明左手定律 " ,把一条有电流的道线与磁力线,垂直放进磁铁南北极间,道线就会受磁力线与电流两者的互相作用而移动,在把一片振膜依附在这根道线上,随著电流变化,振膜就会產生前后的运动。目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锥盆单体,都是动圈式的设计。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单体,都还是用传统锥盆式单体的前后运动发声,如果以较学术性的说法,这些单体叫电动式( Electrokinetic Dynamic)或动圈式(Moving Coil)。



电磁式:在一个U型磁铁的中间,架设可移动斩铁片( 电枢 ),当电流流经线圈时,电枢会受磁化与磁铁產生吸斥现象,并同时带动振膜运动。这种设计成本低廉但效果不佳,所以多用在电话筒与小型耳机上。



电感式:与电磁式原理相近,不过电枢加倍,而磁铁上的两个音圈并不对称,当讯号以电流的方式通过时,两个电枢因為不同的磁通量,会互相推挤而运动。与电磁不同处是电感是可以再生较低的频率,不过效率却非常的低。



静电式:基本原理是库伦( Coulomb ) 定律,通常是以塑胶质的膜片,加上铝等电感性材料真空气化处理,两个膜片面对面摆放,当其中一片加上正电流高压时,另一片就会感应出小电流,藉由彼此互相的吸引排斥作用,推动空气就能发出声音。静电单体由於质量轻且振动分散小,所以很容易得到清澈透明的中高音,对低音动态力有未逮,而且它的效率不高,使用直流电源又容易聚集灰尘。目前如Martin-Logan等厂商,已成功的发展出静电与动圈混合式单体,解决了静电体低音不足的问题,在耳机上静电式的运用也很广泛。



平面式:最早由日本 SONY 开发出来的设计,音圈设计仍是动圈式為主题,不过将锥盆振膜改成蜂巢结构的平面振膜,因為少了空洞效应,所以特性较佳.但效率也是偏低。



丝带式:没有传统的音圈设计,振膜是以非常薄的金属製成,电流直接流进道体使其振动发音。由於它的振膜就是音圈,所以质量非常轻,暂能反应极佳,高频响应也很好。不过丝带式单体的效率和低阻抗,对扩大机一直是很大的挑战,Apogee可為代表。另一种方式是有音圈的,但把音圈直接印刷在塑胶薄片上,这样可以解决部分低阻抗的问题,Magnepang 是此类设计的佼佼者。



号角式:振膜推动位於号筒底部的空气而工作,因為声音传送时未被扩散,所以效率非常高,但由於号角的形状与长度都会影响音色,要播放低频也不太容易,现在大多用在巨型广播系统,或高音单体上。美国 Klipsch 就是老字号的号角喇叭生產商。



喇叭外箱:



  喇叭外箱的最基本作用,是将喇叭的前后声场进行隔离,以防止所谓【声短路】的现象。但音箱箱体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盒子”,虽说它本身不发声,但它的材质、尺寸和结构,对於声音的还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早期的低档音箱,常採用塑料箱体,这种箱体在工作时,因為塑料壳的刚性不够,而极易產生箱体谐振,放音时有严重的音染,尤其是在大动态时更為明显。箱体材料採用木质,则明显优於塑料箱,而且,板材的密度和厚度越大越好。现在,一般的中低档音箱,都採用 10mm 左右厚度的中密度纤维板,刚性较好且箱体稳重;一些高档音箱甚至採用原木製作,更显出对箱体材质的重视。箱体的尺寸也不是随意的,它往往要受所用喇叭单体的尺寸和等效容积的制约,只有当箱体的尺寸(容积)与扬声器性能参数相对应时,才能获得更好的谐振频率。相比之下,箱体的结构则更有主观性,可根据个人喜好,製成密闭式或倒相式。以下就以这两种箱体设计来做介绍。



密闭式音箱:即在封闭的箱体上装上单体,也就是将箱体内部与外部的声波,完全隔绝起来,相当於在一个无限大障板的一面听音。(虽说是密闭的,但实际上一般在音箱的某个部位还是有一个很小的漏气孔,它的作用是使音箱内、外的大气压均衡)。对於密闭箱而言,箱体内的声波是不被利用的,但是為了减少箱体内无用的声波(驻波)对扬声器振动的干扰,一般要在箱内放一些具有较高效率的声阻尼材料,如多孔棉等。这些阻尼材料不但可以吸收声波,还可以降低空气分子传播声音的速度,等效於加大了箱体的体积、降低了在谐振频率处的阻抗峰,另外还可使箱内的空气处於等温压缩状态,从而使箱体的有效容积增大。但相对的,密闭箱的效率较低,比起倒相箱来,其灵敏度要小 5db 左右。密闭箱好在低频有力度、瞬态好、反应迅速、低频清晰,听古典乐、室内乐效果极佳,但下潜深度有限,低频量感不足。



倒相式音箱:倒相式音箱其箱体通过一隻倒相管(装在前面板或者后面板)与外界相连,这只倒相管与箱内空腔构成所谓"亥姆霍兹共振腔",在共振频率上產生逆共振,使得低音扬声器背向辐射声的相位被倒转过来,与前向辐射声同相叠加。倒相箱的这一特点决定它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低频特性。倒相式音箱是按照”亥姆霍兹共振器”的原理工作的。它与密闭式音箱的不同之处,就是在音箱的前面装上筒形的倒相孔,使箱体内外的空气沟通。如果合理的设计倒相管的尺寸和位置,可以使原来喇叭盆体后面发出的声波,再通过倒相孔在某一频段倒相,使其和喇叭前面发出的声波迭加起来,变成同相辐射,说的详细些,就是倒相箱要借助音箱中的空气,以及倒相孔中空气柱的振动,并且依靠音箱后板的反射作用,将扬声器后面的声波反相 180 度,再由倒相孔将这部分声波传送出来,以使这部分声波与扬声器直接发出的声波同相,这就增加了低频的辐射能量。



  倒相式音箱和封闭式音箱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它进一步扩展了音箱的低频下限,一般可达到 20Hz ,并减少了其下限处声波的非线性失真。同时,由於倒相管的使用,还增加了箱内的体积,提高了效率。不但如此,同一隻单体装在合适的倒相箱中,会比装在同体积的密闭箱中,所得到的低频声压要高出 3db,就是更有益於低频部分的表现。但是,倒相箱对於声学设计的要求,远比密闭箱高得多,因為倒相箱存在一个固有的问题,就是在回放频率接近箱体的固有频率时,倒相声波会与扬声器正面声波相抵消,从而导致声压急剧下降。以具体表现而言,倒相箱儘管低频下限较低,但接近下限时声压下降极快,而且倒相箱的瞬态即反应速度,往往要比密闭箱差,这就导致倒相箱设计不好时,低音虽然比较低,但很容易混浊,音质很差。此外,还必须保证箱体不能有非常规的声洩漏,比如螺丝不紧、扬声器螺丝孔或板间的缝隙处有噗噗的漏气声等。倒箱孔的截面积必须与振动锥体的有效面积相等或略小一些,开口直径太小,在倒相管中的空气流速就会加大,增加了摩擦损失。



  简易的的扬声器选择方法,首先要看音箱材质,塑胶的最差,由喇叭发音原理中,了解单体是靠共振来发音的,而塑胶外壳的共振声最差。木质音箱会比较好些,若是甘蔗板作的音箱也不好,密集板的音箱会有较好的表现;密集板又分為二、四及六分,越厚共振干扰越小,但相对的成本也越高。一般书架型喇叭都採用四分,而 ND-100 却採用六分密集板,因此,在选扬声器时,可用手敲击全部外壳,声音越平均的音箱越佳,那代表音箱的构造密度较平均,故共振干扰较少。



分频器:



  其实分频器对整个音响设备来说,是一个很不得已的情况下,所採用的一项设备,因為到目前為止,还没有一家喇叭单体的製造厂,能生產製造一个完美的全音域的喇叭,来完整詮释一个完整的音频信号,所以不得不採用分频器,将信号分成高、中、低频信号,再传递给高、中、低音单体,虽然分音的目的达到了,但分频器内部的被动原件,却也消耗掉扩大机的输出功率。所以,如果一个喇叭单体,能做到完美的全音域,也就是说它能包办全部频率,那根本就不需要分频器,可惜目前好像还没有这种技术,可以做出理想的全音域单体,所以市面上看得到的扬声器几乎都是两音路、三音路及三音路以上的系统。



  由於高、低音单体间,必须有两者皆可工作的频率,但又不希望实际发声时,同一个频率两者都一齐「全力」发音,所以就有了分音器的存在。如果拆开喇叭箱,您会看到一些电线及一些被动式零件,例如电容、电阻及电感,而这些零件就是组成这个扬声器的分频网路,俗称分频器的主要元件。有些製造商是将这些零件焊在电路板上,有些是直接焊在喇叭单体上,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 ND-100 经多方审慎评估后,决定採用后者,其实不管用何种方式组合,它们的功能就是分频。所谓分频器,顾名思义就是把" 20~20KHz " 的声音分成几个频段,分别送往对应的高、中、低音不同的单体。由於音频信号的频谱范围很宽,所以要使用同一个喇叭单体,来詮释 20 ~ 20KHz 的整段频率响应信号是不可能的,因為一般 12寸以上大口径喇叭单体,低音特性很好,失真不大,但超过 1.5KHz 的信号,它的表现就很差了;1 ~ 2 寸的高音喇叭单体,播放 3KHz 以上的信号性能很好,但无法播放中音和低音信号。分频网路就是利用电容电阻及电感,将扩大机发出的信号,在某一频率以上过滤掉(Low PASS俗称低通),或以下过滤掉(HI-PASS俗称高通 ),或上下过滤掉(BAND PASS俗称带通),再传送到扬声器每一支喇叭单体,在最佳特性范围内工作,发挥整体分工组合效果。有人称呼这些不需外加电源之分音器谓之被动分音器。



何谓分频点?



  分频点是多少 HZ ?这关系著扬声器计的命脉,二音路扬声器只要一个分频点,用以区分低音与中高音的界限;也就是当扬声器接收扩大机的电流时,所得到的电流量有大有小,如何将之用来啟动低音单体或高音单体,要有一个可依据的数据,这个数据就是分频点,而决定这组数据的就是分频器,而由分频器的数量,可决定扬声器是多少音路设计,故分频器设计的优劣,可直接影响扬声器的性能。例如三音路喇叭,有二个分频器,控制低音、中音及高音输出,喇叭假设标示分频点是【400~4000HZ】,即400Hz以下的低音,由低音单体发音,400~4000Hz 的部份,由中音单体发音,4000Hz 以上属高音,由高音单体发音,在精良的控制下,我们才可容易分辨声音的高低,故分频点的标示很重要。其实人声和各种乐器声,是一种随机信号,其波形十分复杂;可听声音的频率范围,一般可达20Hz~20KHz,其中语言的频谱范围约在 150HZ ~ 4KHZ 左右;而各种音乐的频谱范围,可达 40Hz~18KHz 左右。其平均频谱的能量分布為:低音和中低音部分最大,中高音部分次之,高音部分最小 ( 约為中、低音部分能量的1/10 ) ; 人声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200Hz~35KHz 频率范围,这些可听随机信号幅度的峰值,比它的平均值皆大 10 ~ 15db (甚至更高一点)。因此,扬声器要能正确地播放出这些随机信号,保证播放的音质优美动听,扬声器必须具 有宽广的频率响应特性,足够的声压级和大的信号动态范围。我们希望能用相对较小的信号功率输入,获得足够大的声压级,就需要求扬声器具有高效率的电功率转换成声的灵敏度。此外我们还要求扬声器系统,在输入信号适量过载的情况下,不会受到损坏,即是要有较高的可靠性。



何谓主动式喇叭及被动式喇叭?



主动式(active)喇叭:



  主动式(active)喇叭,是将喇叭和驱动它的扩大机电路做在一起,驱动其喇叭单体是靠内建扩大机,而非外接扩大机。一般常见的主动式喇叭有:超低音喇叭、多媒体喇叭、和落地型喇叭的低音部份。消费者在比较各家扩大机时,应注意音响店在展示时所推动的大型喇叭,是否為主动式的?若是,此主动式喇叭表现很好时,并不是外接扩大机的功劳。至於要如何判断喇叭是主动或是被动的,可检查喇叭后面接线,只接一条喇叭线的,它就是被动喇叭;相反的如果喇叭后面除了接喇叭线外,还接了AC电源线,那它就是主动的.



被动式(passive)喇叭:



  被动式的喇叭,是将喇叭和分频线路做在一起,内部没有扩大机,因此它需要一部外接的扩大机。一般市面上看到的喇叭,多属於被动式的分音(包括 ND-100 ),被动分音网路是由电阻、电容、电感 ( R,C,L )等担任,这些都是被动元件,被动式分音器除了分音外,还要考虑单体间的阻抗和效率,还有喇叭单体因频率改变而变动的阻抗。



结论



  扬声器大多具有个性,也就是说每种扬声器都有某种特殊的音色,这在选择购买时是一定要加以注意的。不少製作良好的扬声器之间,往往只存在个人喜好问题,而非优劣之分,而且在刻意佈置出来的试听室的聆听环境下,对音响器材的音乐性、声像定位和立体感的差别,又很难听得出来。不同扬声器的表现,会有不同特质的美,可说各有所长,声音之美与其它艺术般,随著拥有者的美感认知,而展现不同的美感。





您知道环绕音响器材用声音和聆听者「沟通」的工具是什麼吗?没错,它就是喇叭。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喇叭是一个把电能转為机械振动再扰动空气变成声音的「换能器」,也是整套音响系统最接近耳朵的器材,它的重要性不言可喻。至於这个「换能器」的性能,是不是能够把原有的信号原原本本地转换成声音,中间会不会漏失一些信号,转换的过程中会產生失真的多寡就决定了喇叭的性能。即使您前面的器材用得再好,信号处理得再完善,最后还要看喇叭「答应不答应」,您才能确定能不能享受美好的声音。

AV喇叭包括哪些东西?

环绕音响系统和两声道音响系统,最大的差别就在於喇叭数量的多寡。从音响发展的歷史来看,从单声道、立体声(二声道)到多声道(环绕音响),对「音场」的描述是愈来愈具体。单声道系统,声音就是在前方中央,没有左右之分;而演进到立体声之后,音场就有左右之分,您可以听得到吹萨克司风的乐手站在中央、Double Bass在右边、爵士鼓在左边,确实比起单声道系统已经改进了不少,但在正常的情况下,立体声系统所呈现出的音场仅止於「聆听者座位的前方」,而环绕音响系统还加入了环绕喇叭,使整个音场再向后延伸,包覆聆听者的座位,您不只可以听到前方乐手的演奏,您还可以听到听眾在您的后方、侧方的喝采欢呼声,让您完全进入演奏的现场,这就是环绕音响系统的魅力。

环绕音响系统要包含哪些喇叭才算完整?一套完整的环绕音响喇叭系统通常包括两支主声道喇叭、一支中央声道喇叭、两支环绕喇叭和一支超低音喇叭,我们就先从各声道喇叭负责的区域开始说起。

环绕系统的喇叭如何分工

就两声道音响来说,左、右声道喇叭负责全部的声音,然而对环绕系统而言,左右声道所表现的只是「音场的一部分」而已。我先举左声道喇叭為例,不论是Dolby Pro-Logic、Dolby Digital(AC-3)、dts或是THX系统,左声道喇叭所负责的区域是从音场的左侧到前方中央偏左的部分,而右声道喇叭所负责的区域是从音场的右侧到前方中央偏右的部分,我这麼说,您搞糊涂了吗?没关系,我再讲明白一点:在两声道系统中,两支喇叭之间的音场靠的是它们之间的「结像」,因此不论是音场中央、中央偏左或是中央偏右的音像,都必须由两支喇叭共同负责;相对於环绕系统,左声道喇叭不负责前方音场中央偏右的部份,右声道喇叭也不负责前方音场中央偏左的部份,这全都是因為环绕系统中有中央声道喇叭的缘故。

中央声道喇叭负责的区域又是哪裡呢?让我这麼说好了,只要是左右声道喇叭之间的声音都有它的份,假使您已经在用投影机,打到80吋以上的银幕,左右声道喇叭的位置分踞银幕的左右两侧,这个时候,只要是出现在银幕上的东西所发出的声音,中央声道喇叭都要负责其中的一部份,不是只有对白而已。我再强调一次:凡是出现在银幕上的东西中央声道喇叭都要参一脚,不是只有对白,就是爆炸、撞车也有它的份。中央声道喇叭有多重要?只要您是用Dolby Pro-Logic、Dolby Digital、dts或是THX等等电影环绕模式,中央声道所负责的部份就佔了所有电影音效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整个环绕系统所有的喇叭之中工作最吃重、也是最重要的一支喇叭。不过,在某些非电影用途所使用的音乐环绕模式中(音乐DSP),中央声道的工作就不是那麼吃重了。比如像Yamaha的音乐DSP模式在运作时,就乾脆把中央声道「废去武功」,由左右声道喇叭来负责前方所有的声音成分,当然,在这个时候左右声道喇叭才是整个环绕系统中的要角。

「上方音场」怎麼来的?

环绕音响系统之所以能够营造出完全覆盖聆听座位的音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有环绕喇叭这项配备。您或许会觉得有些奇怪,不过就是座位后面多了一对喇叭吗?应该也就是前面和后面有声音罢了,你说「覆盖」是什麼意思?通常环绕喇叭我们建议高度高於头部至少2英迟,而环绕系统中我们所谓的「上方音场」实际上是两支环绕喇叭和前方三声道喇叭同时发声,结像在聆听座位头顶上的结果;而左侧方的音场则是由左声道喇叭与左环绕喇叭同时发声而结像;右侧方的音场则是由右声道喇叭与右环绕喇叭同时发声而结像,后方的音场则是由左环绕喇叭与右环绕喇叭发声结像而成。

在两声道系统上,或许您用了很好的器材、很好的喇叭,加上您替喇叭摆位的功力与经验,或许您可以听到的不只是音像左右的差异,就连音像的深浅、高度都能够表现X来,但是,这也儘止於「聆听座位前方的音场」,音场最多只能到您的侧方,永远不会完全覆盖聆听座位,更别说是座位的后方有音场了。环绕音响系统正是因為有环绕喇叭这项配备,才可以完整地创造出一个三度空间的音场,只要您具备调整环绕音响系统的知识,您可以不必用到高价的器材、高价的喇叭,一样可以营造出完整的三度空间音场,这是两声道系统很难办得到的。

所有的喇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低音单体比高音单体大,想要得到足够的低音,就必须能推得动更多的空气才行,相对地,低音单体所消耗的电能也远较中高音单体来得高,想必扩大机推动起来会较為吃力。家用环绕系统裡,為了不使中央声道喇叭挡到银幕,通常中央声道喇叭的体积都不大,因此中央声道喇叭不能够装上更大的低音单体、箱内的容积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有良好的超低频延伸,这个时候就需要由主声道喇叭来负担原先中央声道的极低频,如果主声道喇叭的体积也不大,整套环绕系统的极低频就不理想。然而只要主声道喇叭低频延伸够好就行了吗?这个问题并没有想像中的单纯,其中关连到推动主声道的功率扩大机是不是能够把主声道驾驭得很好,是否能够负荷的了主声道喇叭低音单体所需要的大量电能,而大多数的AV玩家所使用的AV中心功率与电流输出能力都有限,能否把极低频推得好值得怀疑。

為什麼要有超低音?

其次,低频的波长远较中高频的波长长了非常多倍,相对地低音单体相对於空间的影响也更為敏感,因此您為了顾及音场宽度与音像的定位,将主声道喇叭摆好时,事实上可能只是对中高音有利而已,对低频的响应可能是很糟糕的状况;相反地,如果您只是顾及低频的响应来调整喇叭的摆位,其结果可能是音像的定位变得一蹋糊涂。在这样的使用条件之下,您就必须在音场表现与低频表现之间取得一个「妥协」的平衡点。或许您想要问:我不要妥协,两者我都要最好!有解决的办法吗?答案是肯定的。

最彻底的解决方法,就是把超低音的部份与其他部份分离开来,自己独立做成一个喇叭,这就是超低音喇叭。这个概念并不是只有用在环绕音响系统而已,实际上像两声道音响系统中也有这样的產品,例如著名的Genersis 1就把超低音的部份独立出来做成超低音柱,用特製的伺服扩大机来推动,不但可以将音场调好,还可以个别调整超低音喇叭的位置,以求得超低音与空间的最佳响应。独立的超低音喇叭除了克服了一部份摆位上的难题之外,更重大的意义是「让低音更有效率」,这怎麼说呢?您还记得在环绕处理机或AV中心上面的超低音信号输出端子(Subwoofer Out)吧?在超低音信号输出之前,除了要将各声道的信号汇集起来之外,它还要通过一个重要的电路,那就是「低通滤波器(LPF,Low Pass Filter)」,把极低频以上频段给过滤掉,只保留超低音信号输出,这相当於是替超低音喇叭作「主动式电子分音」的动作,这麼一来,推动超低音的放大电路等於「直接」驱动超低音单体,中间没有经过被动式的分音网路而使放大电路的功率消耗在被动式分音器上。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环绕音响系统之中,如果您配备了超低音喇叭,主声道、中央声道及环绕喇叭的体积都不需要做得太大,低频响应只要能延伸到60Hz左右就已经够用了,对空间大小受限的居家空间来说,能够缩小这「一堆」喇叭的体积,在装设、摆位上能够更具有弹性;况且,主声道、中央声道及环绕喇叭的极低频信号已经在环绕音效处理器中已经先被过滤掉了,推动这些喇叭的功率放大电路无须再去负担超低音的功率需求,只需要把低频上段和中高频推好就行了,工作自然轻鬆了许多。因此我们常说超低音喇叭是环绕音响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配备,特别是使用AV中心的玩家更是如此。

AV喇叭和Hi-Fi喇叭的差异,主声道喇叭、中央声道喇叭、环绕喇叭与超低音喇叭的结构有何不同?

从前面的叙述,您应该能够了解各声道喇叭在环绕音响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各声道喇叭都有其功能上的必然性,它们的装设位置与负责的范围皆不相同,在喇叭结构的设计上也必须依照各自不同的需要,做出不同的设计来符合要求。整体上来看,一个理想的家庭电影院所使用的喇叭就像是「电影院专业系统的缩小版」,因此这些喇叭的设计概念,只要是以电影播放為第一考量因素的话,它们的设计概念事实上是与电影院的专业系统相同的。

前方三声道喇叭(包括主声道与中央声道喇叭)的设计重点主要是在於喇叭声音扩散角度的控制,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减少前方三声道喇叭对地板与天花板的一次反射音,让聆听者可以听到最多的直接音,在一次反射音的成分降低之后,聆听者就可以清晰地听到前方音像精準的定位。在另一方面,环绕音响系统本来就是适合「眾人共赏」的娱乐,因此它还必须能够涵盖更大的聆听范围,让座位偏右的观眾可以听得清楚左声道喇叭的声音,座位偏左的观眾也可以听得清楚右声道喇叭的声音,而為了配合前述的两项要求,只要是针对电影用途所设计的前方各声道喇叭,都会严格地限制高音的垂直扩散角,并且尽力地使水平扩散角度更為宽广,像THX认证的家庭剧院喇叭,我们就经常看到它前方三声道喇叭在高音的部份使用号角,以控制扩散角度,或是以三支高音单体紧靠垂直排列的方式,藉由高音单体间的相互干涉来限制垂直扩散角。正是因為THX的前方三声道喇叭是限制垂直扩散角并使水平扩散角更宽的「单向扩散」特性,所以您不应该把喇叭横过来摆,笔者知道有许多THX喇叭用户為了不使中央声道挡到银幕,把喇叭横过来摆,这是绝对错误的作法,除非您的以把三隻高音单体转向90度,否则您得到的将会是非常糟糕的效果。

除了THX喇叭之外,其他的喇叭又是怎麼设计的呢?有些对AV喇叭内行的厂商它们知道该怎麼做,其中的重点就在於如何使前方三声道有精準的定位,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使用的手法不只一种,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在设计上尽量减少音箱正面障板的面积以减少高音绕射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各单体的距离较為靠近也更接近点音源发音的情况。另外还有的设计是採用同轴单体或是仿同轴点音源的设计,採用同轴单体的例子像大家耳熟能详的Tannoy、KEF就是。而仿同轴点音源的例子各位也不会陌生,您可以看看自己家裡的中央声道喇叭是不是中间一颗高音单体,对称的两侧各有一颗中低音单体呢?没错,这就是仿同轴点音源的设计。仿同轴点音源的设计并不是只有使用在AV喇叭上,在录音室监听喇叭和Hi-end喇叭之中也有相同的设计,像是Westlake、Dynaudio Accoustics、Donlavy、Dontech……等等也有非常多的例子,它们共通的特性就是音像的定位极為精确。

环绕喇叭的责任何在?

环绕喇叭的设计方式和前方三声道喇叭有著极大的不同,在电影院裡,都是使用许许多多的环绕喇叭把整个戏院「包围起来」,如果府上的视听空间够大,您当然也可以这麼做,然而顾虑到现实的问题,大多数的家庭环境只能使用一对环绕喇叭。如果只使用一对环绕喇叭,环绕喇叭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扩散性,否则您听到的环绕音场可能是「有前、有后,中间空空的,前后连贯不起来」。為了使喇叭本身具有良好的扩散性,有许多了环绕喇叭作成双面发声的设计:既然一个发声面扩散性有限,就作成两个发声面吧!双面发声喇叭又分為Bipolar与Dipolar两种,也有的喇叭可以切换这两种模式的(如Polk Audio的LS f/x),两者之间的原理所代表的意义与摆位方式说起来又是一串长篇大论,您如果想要更多了解一些,请参照本刊第十四期「AV实验室」裡面有完整的解说。

如果您使用的那一对环绕喇叭并不是双面发声,而是传统喇叭的单面发声设计,想要营造良好的包围感与前后音场的连贯性就完全无望了吗?这也未必!以前我曾经在本刊的「AV实验室」专栏裡提供给各位两种利用墙面的反射,来营造包围感的环绕喇叭摆位方式,一种是「侧方后向摆位法」,另外一种则是「后方侧向摆位法」,这两种摆位方式都非常有效,唯一需要顾虑的,就是您视听室后方的墙面必须对称。在环绕喇叭架设的高度方面,喇叭至少必须高於聆听者(坐著的时候)头顶二英迟以上、还必须低於天花板1.5英迟以上,视您实际的装设位置,在这个范围之内选择最适当的高度。

主动式超低音较好用

把超低音喇叭做个简单的分类,大致可分為主动式超低音与被动式超低音两种。主动式超低音喇叭内部已经包含主动式的低通滤波器(有些厂牌的没有)和推动超低音单体所需的功率放大电路,因此它只需要环绕音效处理机或AV中心送超低音信号过来,使用主动式超低音自己内部的功率放大器就可以推动超低音单体,完全不需要「吃」到多声道后级或AV中心的功率,因此,為了节约预算和让主声道扩大机轻鬆工作的理由,我通常建议买主动式超低音比较好用。

被动式超低音有两种接法,第一种接法是取出环绕音效处理机或AV中心超低音信号,用额外的后级扩大机来推超低音喇叭,这种接法也不会吃主声道扩大机的功率;另外一种接法则是俗称的「3D接法」,先在环绕处理机上把主喇叭设定成「Large」(或是SW设在「None」),此时主声道扩大机是全频段输出(包括100Hz以下的极低频),喇叭线经由扩大机先送进被动式超低音喇叭,再由超低音喇叭的卫星喇叭接续端子连接到主声道喇叭,这种接续方式大多数用在较為廉价的喇叭系统,它有以下的两项缺点:第一、主声道扩大机必须负担推动被动式超低音所需的能量,推动上较為吃力。第二、主声道喇叭与主声道扩大机之间还要经过被动式超低音喇叭,难免会损失一部份的音质与细节。

喇叭的声音可以「看」得出来?

嘿!你们杂誌不是说要「耳听為凭」吗?如果喇叭的声音可以「看得出来」,那麼你们这些写评论的不是都要失业了?

经验老道的评论员只要看一看这一款喇叭用什麼喇叭单体、採用哪一种音箱结构,这款喇叭的设计者以前开发过那些產品,再看一看数据规格,这个评论员可能在试听之前早就已经心裡有数了,大概已经猜到这款喇叭好几成的表现了,甚至於连设计者的心裡怎麼想都还可以略知一二,实际试听喇叭的时候可能只是再次印证而已。关於这些判断的「经验法则」,如果就我所知道的把它讲完,只怕主编会告诉我:乾脆整本杂誌都给你写算了!既然不能告诉您经验法则,但是我要在这儿告诉您的是--怎麼看懂喇叭的性能规格表中几个重要的项目。

频率响应:35Hz-20kHz±2dB

这项数据可能是您最关心的,前面的数字(35Hz)表示的是低频的延伸,数字愈小,低频的延伸愈好,能够发出愈低沉的低音。后面的数字(20kHz)表示的是高频的延伸,数字愈大,高频的延伸愈好,能够表现的高频泛音也就愈充分。后面的±?dB表示频率响应的偏差值,数字愈小愈好。这个数据还有一个可以投机取巧的地方,比如说我写频率响应:35Hz-20kHz,后面的±多少dB不写,事实上在35Hz的时候响应可能是-3dB,可能是-6dB,甚至於还有可能是-12dB!到底在35Hz的时候低音的衰减是什麼样的情况?除了仪器测试之外,只有你猜、我猜、大家一起猜了。

至於低频响应的数字,对AV用途的主喇叭、中央声道和环绕喇叭来说,并不是绝对重要的,我会这麼说的理由主要是因為在AV系统中绝大多数的情况下,100Hz以下的低频都已经交超低音喇叭去处理了,因此除了超低音之外,其他各声道喇叭的低频响应不需要太苛求,一般书架式喇叭大小的產品,低频也都能够延伸到60Hz左右,已经是很够用了,反正极低频都交由超低音喇叭去负责,如果您是基於低频延伸的理由而买了落地式喇叭,在环绕音响系统中的意义并不大。相反地,以小喇叭来组成系统,再配合性能优异的超低音喇叭,也是可以表现强大的震撼力。

喇叭阻抗是什麼?

喇叭的阻抗标示是您购买扩大机(或AV中心)的重要参考数据。一般来说,四欧姆以下的喇叭我们把它称為低阻抗喇叭,对电流输出有限的AV中心来说,除非这款低阻抗喇叭的效率很高、您的视听环境不大,再加上您用的AV中心过载保护电路做得很好,否则当系统以大音量输出时将有可能烧掉您的机器!有些AV中心或扩大机在机器的后面(喇叭端子的旁边)会清楚写著「喇叭阻抗必须高於多少欧姆」,就是因為顾及机器的电流输出能力的缘故,您硬要接更低阻抗的喇叭,还是会有声音发出来,只是您有可能在大音量的时候发生以下三种状况:第一种状况是听到严重的失真;第二种状况是保险丝烧掉或是保护电路暂时跳开,您听到的是声音忽然不见了;最不幸的一种状况是机器烧掉了,还跑出直流「顺便」把喇叭也给烧了,乾脆「同归於尽」,够惨烈吧!

效率:95dB/w/m

这项规格可以告诉您喇叭好推不好推,以上的数据显示:这支喇叭当扩大机以一瓦功率推动时,在一公尺的地方可以测得95分贝的音压,数字愈高,表示愈好推,扩大机的输出功率即使不大,也能推出很大的声响。通常我们习惯把90dB以上的喇叭称為「高效率喇叭」。另外您还有可能看到一种喇叭效率的标示方式:95dB(2.83v/m),这是表示当扩大机输出2.83伏特的交流信号推动这支喇叭时,在一公尺的地方可以测得95分贝的音压;如果以这种方式标示您还必须参考喇叭的阻抗是几欧姆,您才能知道这个数字是在几瓦功率时测得,如果喇叭的阻抗是八欧姆,表示是在扩大机输出功率為一瓦时测得,假使喇叭的阻抗是四欧姆,表示是在扩大机输出功率為二瓦时测得。

喇叭箱的结构、几路分音、几阶分音、分音器的零件选用、单体的材质与结构、单体的排列方式……等等,对实际的声音有什麼影响,往往要看设计是否完善与製作是否精良而定,光从资料上来看是可以「知其然」,还是无法窥得全貌,想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看评论员的功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能让读者们了解多少,当然最后您到底喜欢不喜欢这些喇叭的声音,我还是那句老话--耳听為凭。

先从喇叭开始选起

当您决定要买一套环绕音响系统之前,您必须先确定AV空间,在确认环境的因素之后,开始挑选器材的时候,我通常会建议您先从喇叭选起,先决定您要哪一组喇叭之后,您知道它的效率与阻抗,您才能够知道哪一种AV中心或扩大机可以驾驭这一套喇叭。倘若您的预算很紧,应该避免选低效率、低阻抗的喇叭,以免在买扩大机的时候预算爆炸,或是妥协之后买来的机器根本推不动喇叭,日后还要添加或更换机器,都是既麻烦又浪费钱的一件事。在本篇的最后,笔者还是提醒您:如果您不是一位相当具有玩音响经验的高手,请儘可能选用同一厂牌最好是同一系列的中央声道、主声道与环绕喇叭,这样整个系统的音色才能够有最佳的协调性;最后再加上您对机器的调整、空间的掌握与喇叭的摆位功夫,就能够将环绕系统的音场与音色真正地融合為一体。不论您的器材多贵、多便宜,调整搭配得宜才是高手!在AV的世界裡「以小吃大」小兵立大功的例子不在少数,这也是笔者经常拿来「吓唬人」的把戏,请大家多加油!

12

主题

0

好友

561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148120
帖子
1031
精华
0
经验
561 点
金钱
588 ¥
注册时间
2009-11-16
发表于 2013-5-13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必须感谢楼主!

17

主题

0

好友

630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214292
帖子
1059
精华
0
经验
630 点
金钱
610 ¥
注册时间
2010-6-25
发表于 2013-5-13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音箱贴硬币这个神奇方法,试一下看管用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