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发表于 2012-8-28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维中 于 2012-8-31 08:31 编辑

       作为经历过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文革的一代人,对钢琴协奏曲<<黄河>>有着独特的情结而再也熟悉不过了,那个年代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这首乐曲旋律而耳熟能详、倒背如流。
       印象中,雨果的这张1991年录音专辑很早就出了,只不过现在又以LPCD1630方式重新制作推出而已。对于眼下各唱片公司推出层出无穷令人眼花了乱的录音格式,本人不是太感兴趣,最关注的还是音乐本身的艺术感染力,不过就听感而言,眼下的这张再版制作音色的确要好过老版不老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9

主题

0

好友

1269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69634
帖子
1659
精华
0
经验
1269 点
金钱
1181 ¥
注册时间
2008-12-19
发表于 2012-8-2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河钢协有那么一段不太光彩的创作背景,文革时期谄媚的作品,篡改了冼星海的原作。

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2-8-2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维中 于 2012-8-31 08:32 编辑

       确切的说,胡炳旭指挥中国中央交响乐团演奏的这张<<梁祝>>、<<黄河>>专揖录自于1990年9月26日和11月16日,地点是北京音乐厅。钢琴家石叔诚自称在所演奏过两百多场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中,雨果的这张现场录音专辑是他认为从音响、制作各方面都很满意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维中 于 2012-8-29 18:18 编辑

历尽沧桑话<<黄河>>-----石叔诚(节选)  

       ......1970年2月4日,<<黄河协奏曲>>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正式由中央审听,由殷承宗演奏,李德伦指挥。那天大家演奏得认真努力。记得当时周恩来总理听后很激动,举起胳膊喊了一句∶“星海复活了!”,当时拍板说可以正式演出了。
       <<黄河协奏曲>>在配器上和创作手法上都嫌太重,太革命。弹这个曲子,我得先用橡皮膏把手包好。殷承宗弹它没少受伤,腰、脖子、手都伤了。每当我弹这首曲子时,都很动情。这主要归功于洗星海,旋律好,感人。星海别的作品无法与这部<<黄河>>比拟。我觉得<<黄河协奏曲>>的安排有点像组曲,基本曲式还是西洋古典的。
       殷承宗一直认为西洋曲式是经得住考验的,甚至他一再强调开始用什么调性,最后也要落到什么调性上。......


       图一为当年周总理接见殷承宗(左),图二为当年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在北京郊县为农民演奏<<黄河>>,钢琴演奏殷承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维中 于 2012-8-31 08:46 编辑

       50后一代人对钢琴协奏曲<<黄河>>难以割舍的情怀,归结于受殷承宗的影响最大,以至于会将其作为范本标准来评判和褒贬其他钢琴家的演奏。这是因为,在当年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殷承宗作为第一位正式演奏此曲的钢琴家,其演奏风格自然而然被视为具有最正统的标杆效应,加之先入为主的因素,因此久而久之被人们所潜移默化广泛接受。
       而就个人感觉而言,我也是很认同殷承宗的弹奏风格的,并很早就成为其坚定的粉丝与拥趸。他的演奏,充满火一般的铿镪有力激情,能将你浑身的情感细胞全部调动起来而热血沸腾,欲罢不能。-------“音乐没有激情还叫什么音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

主题

0

好友

61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61201
帖子
97
精华
0
经验
61 点
金钱
61 ¥
注册时间
2008-10-31
发表于 2012-8-29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那段历史不太了解,所以也不好评论,不过看到碟子是繁体字,不是大陆出版的?

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那段历史不太了解,所以也不好评论,不过看到碟子是繁体字,不是大陆出版的?
phoy 发表于 2012-8-29 14:43


首版发行时,雨果是香港公司。

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维中 于 2012-8-31 08:37 编辑

       最早期的<<黄河>>版本,为殷承宗演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1971年的录音,由中唱公司出版发行。该专辑录音为单声道,也是“文革”时代气息最浓厚的演奏-----钢琴极为突出、响亮。
       此曲的创作背景在当时虽有“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作理论指导,但总体感觉激情要远大于抒情,乐队的份量始终屈从于钢琴而处于不突出地位,不过整个乐团的演奏整齐划一、极其专注投入。切记,第三段落“黄水谣”中的引子部分,一定要中国竹笛演奏,并且一定必须要吹出浓郁的陕北信天游风格。此段落若用长笛来演奏,肯定大打折扣而没有中国味道了。
       也可以说,这个版本是当时尽人皆知的,也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对<<黄河>>形成终身记忆和印象的参考级蓝本。

        附殷承宗当年演奏版本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P2NdWEHPJwIP2NdWEHPJw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GigKiO7aYwvGigKiO7aYw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6bv89tyqjYy6bv89tyqjY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HEvu-xxRUgGHEvu-xxRUg

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维中 于 2012-8-31 08:48 编辑

       音响性听感上,雨果的这张石叔诚演奏<<黄河>>要比殷承宗的单声道老版本好很多,除了铜管乐稍欠一点辉煌外,乐团的整体音效不俗,加之指挥胡炳旭演译中国作品功力深厚,因此在音乐感染力上要更胜出一筹。
       唯一有争议的地方是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中尾声部高潮的“东方红”旋律改动,个人觉得,此改动虽然能改变原曲强烈的政治倾向,但也削弱了整曲高潮处的气势氛围。其实,假如我们将“东方红”这一段音乐仅仅视为只是一段旋律而非政治化的话,那么它在曲调构织上是更自然顺畅与衔接自如的,改动后的这一段落之处则稍显得牵强,从而令人有突兀的不适之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2

主题

13

好友

1万

积分

版主 当前在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64430
帖子
13818
精华
2
经验
11476 点
金钱
10487 ¥
注册时间
2008-11-21

社区贡献 论坛贵宾 乐于助人 DIY大赛亚军

发表于 2012-8-29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唯一有争议的地方是第四乐章中尾声高潮的“东方红”旋律改动,个人直感觉得,此改动虽然能改变原曲强烈的政治倾向,但也削弱了整曲高潮处的气势氛围。杨维中 发表于 2012-8-29 17:39



    的确如此,做为音乐应该保留,但某些记忆会让部分经历过的人感到不适,

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维中 于 2012-8-31 08:51 编辑

       纵观多个钢协<<黄河>>专辑,最终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尾声高潮部过渡处有不下于三种的诠释方式,一是再现“东方红”,二是再现“黄水谣”主旋律,三是再现第一章节“黄河船夫曲”中的抒情华彩段落,本人则坚持认为前两种高潮再现最为气势巍峨,而且过渡自然并不失激情与艺术感染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维中 于 2012-8-31 08:42 编辑

       也许是固执,对于国外乐团演奏的钢协<<黄河>>,本人几乎均不大认同,抛开意识形态不谈,关键还是东西方审美观不同而致(朝鲜国立交响乐团演奏的<<黄河>>算是最接近中国音乐风格的了)。
       洋腔调演绎不好中国音乐,就像中国人演奏不好西方音乐一样,这是娘胎里带出来的二者天壤之别,与生俱来骨子里的东西,无解。

0

主题

0

好友

415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351565
帖子
418
精华
0
经验
415 点
金钱
415 ¥
注册时间
2011-6-15
发表于 2012-9-5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快乐

2

主题

0

好友

172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523121
帖子
170
精华
0
经验
172 点
金钱
172 ¥
注册时间
2012-8-27
发表于 2012-9-17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音我乐 于 2012-9-17 14:15 编辑

听过殷承宗和石书诚的2个版本黄河,我认为殷承宗同志对黄河的表达,更合适些。力量,情绪更适合这个曲子。

对于作品时代背景其实不用太过介怀,包括结尾东方红的问题。所有的政治最后都会演化为文化。国外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当初不也有作者自己的政治情怀在里面吗?每一个时代的作品都不可能脱离开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认识、情感,而闭门造车。所以,一个乐曲的时代烙印,有时恰恰是这个作品最打动人的东西。

任何乐曲,只要能表达出作者的真正感情,演奏者的真正感情,都会动人。每个人有自己的政治意向,但不应该用政治影响艺术感知。真正的打动人心的艺术,最终会冲破政治和时间的一时迷雾,永久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20

主题

0

好友

749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108237
帖子
938
精华
0
经验
749 点
金钱
746 ¥
注册时间
2009-5-31
发表于 2012-11-26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认为,第4乐章的“东方红”曲调,是整首曲的精华所在,无可代替的。去掉了这段,表现力就大打折扣。

朝鲜交响乐团的版本,听起来就是中规中举,毫无激情可言,而且带有一种灰暗,悲哀的感觉,我很不喜欢这个版本!

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过殷承宗和石书诚的2个版本黄河,我认为殷承宗同志对黄河的表达,更合适些。力量,情绪更适合这个曲子。
...
我音我乐 发表于 2012-9-17 14:14



    所见略同

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认为,第4乐章的“东方红”曲调,是整首曲的精华所在,无可代替的。去掉了这段,表现力就大打折扣。

...
jml32370 发表于 2012-11-26 01:16


谢谢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