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2

主题

0

好友

447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915279
帖子
442
精华
0
经验
447 点
金钱
441 ¥
注册时间
2021-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0-6 11:48 来自手机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哥 发表于 2021-10-6 11:24
不管那些了,有想法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去实践一下。有时候一种新的想法,是需要实践来验证的。

我何尝不想实践,只是实在没有时间。纸上谈兵,不算好汉。

2

主题

0

好友

447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915279
帖子
442
精华
0
经验
447 点
金钱
441 ¥
注册时间
2021-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0-6 11:59 来自手机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哥 发表于 2021-10-6 11:24
不管那些了,有想法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去实践一下。有时候一种新的想法,是需要实践来验证的。

这个模型已经经过部分实测验证了,一个五极管,五接转三接,实测的μ与理论计算的μ,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一致。只是还没来得及整理发表。

31

主题

17

好友

4285

积分
     

贵宾 当前离线

有时候我们自己有个新想法,就以为是自己发明了什么重大成果,其

Rank: 3Rank: 3

UID
910
帖子
4547
精华
0
经验
4285 点
金钱
3973 ¥
注册时间
2004-6-27

元老级 论坛贵宾

发表于 2021-10-6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G.Mahler 发表于 2021-10-6 11:59
这个模型已经经过部分实测验证了,一个五极管,五接转三接,实测的μ与理论计算的μ,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一 ...

    折腾起来,实际验证确实有点难度,就像我试验的1AE4这个管子,找不到接成三极管的曲线,后来还是找朋友实测的三极管接法输出特性曲线,然后才有了设计电路的基础参考。
    我建议您,也是我下一步想要做的事情,实操6F1的实用电路,因为6F1的资料中有五极管接成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作为研究就有了个基础参考。

2

主题

0

好友

447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915279
帖子
442
精华
0
经验
447 点
金钱
441 ¥
注册时间
2021-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0-6 12:12 来自手机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Mahler 于 2021-10-6 12:24 编辑
牛哥 发表于 2021-10-6 12:06
折腾起来,实际验证确实有点难度,就像我试验的1AE4这个管子,找不到接成三极管的曲线,后来还是找朋 ...


这就得有图示仪。我朋友有一台,这些数据都是拜托他测量得到的。6F1 6F2玩这种架构确实方便,会试一试的。
我还是倾向于把这种架构用于推动,五极管超线性接法,恒流源负载,三极管缓冲。估计推个2A3不是问题。
当然,要设计得好,还得有五极管部分的超线性曲线,又得麻烦别人了。

另外,我最近正在学习电子管伏安特性方程的知识,争取修正现在流传的错误的五极管模型。这项工作绝对需要用图示仪或者搭建电路,大量地测量数据。

31

主题

0

好友

4668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15442
帖子
4331
精华
0
经验
4668 点
金钱
4299 ¥
注册时间
2011-10-15
发表于 2021-10-6 12:39 来自手机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一盒6f1,期待

6

主题

9

好友

421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583237
帖子
397
精华
0
经验
421 点
金钱
404 ¥
注册时间
2013-4-12
发表于 2021-10-6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G.Mahler 发表于 2021-9-23 19:34
受此模型启发,我意识到五极管还可以有更多花式玩法。贴出一例本人设计(拼凑 )的直耦小前级。此电路架 ...

这个电路,它的缺陷是u1的g2电流具有非线性,这样u2的阴随也就掺杂进了u1g2的非线性成分。不是什么好事。

2

主题

0

好友

447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915279
帖子
442
精华
0
经验
447 点
金钱
441 ¥
注册时间
2021-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0-6 21:10 来自手机端 | 显示全部楼层
zl911 发表于 2021-10-6 20:55
这个电路,它的缺陷是u1的g2电流具有非线性,这样u2的阴随也就掺杂进了u1g2的非线性成分。不是什么好事。

矿坛也有人提出了类似想法,本人认为利大于弊。既然g2非线性,那么为什么三极管接法的线性远好于标准接法?

2

主题

0

好友

447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915279
帖子
442
精华
0
经验
447 点
金钱
441 ¥
注册时间
2021-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0-6 21:11 来自手机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在这里唇枪舌战了。等我实做实测。

12

主题

12

好友

750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冰冻三尺

Rank: 5Rank: 5

UID
671955
帖子
686
精华
0
经验
750 点
金钱
570 ¥
注册时间
2014-3-16
发表于 2022-2-12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G.Mahler 发表于 2021-10-6 21:11
不在这里唇枪舌战了。等我实做实测。

期待电路图

10

主题

1

好友

711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1341
帖子
403
精华
0
经验
711 点
金钱
366 ¥
注册时间
2004-8-30
发表于 2022-2-14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assdiy 于 2022-2-14 01:13 编辑

看最后的线路图,应该可以说是五极管超线性接法,因为未级是阴随,增益始终小于  1,但如果帘栅直接去阴随的输出,超线性的反饋量已经 有九成以上。

玩过了,很挑管的,经验是最好挑低帘栅电流的五极管,如  6C6 、6J7,什至WE310 或 10米12C 之类。

建议帘栅回输量予多数管取 60% 会好一点,即是把阴随的负载电阻一分为二,变成一串分压电阻去供应帘栅电压及回输量,但此时又要调高B+,以应对双应的目标帘栅电压,不过不会构成什么难度的。

但是,还是建议楼主放棄以五极管作超线性玩法去做前级,因为五极管本身太多电极,无法达到三极管的先天性低噪优点。

ARC 曾经有一个专利,利用串叠线路去达成 超线性 电压放大线路,効果确实优于用五极。

串叠,实质上是模拟 五极管,但只付出多了一个三极元件、高电压及垫高灯丝这三样,便差不多解决了 五极管 及三极管 的先天缺点,又合併了各自的优点。

楼主试一下,把放大级的五极換上串叠,阴随负载电阻串成分压电阻形式,那串叠的上管栅极直接去分压点,効果会更胜五极。

估计此种安排优于五极的唯一可能性,是串叠线路上管的  “模拟帘栅” 是不会扯电流所致。

從tubecad.com 上取得的,五极电压管的超线性玩法,实作过以这种模式最好効果。

独立阴随去驱动 帘柵电压和电流,及调整超线性回输量,然担任输出的另一阴随便无须应付太多要处理帘栅极的负担。
Screenshot_20220214_005754.jpg

10

主题

1

好友

711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1341
帖子
403
精华
0
经验
711 点
金钱
366 ¥
注册时间
2004-8-30
发表于 2022-2-14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图是 ARC 的 超线性串叠 专利,第二图是 tubecad 的主持人填上去实际元件数值。

实作过,但用上的是刚好手头上的 6463,两声道共 3支便搞定,和五极管比较过之下,个人倾向以串叠式的超线性是最滿意。

这个网站,很精彩的 → https://tubecad.com/2010/02/blog0180.htm

Screenshot_20220214_012743.jpg
Screenshot_20220214_012913.jpg

2

主题

0

好友

447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915279
帖子
442
精华
0
经验
447 点
金钱
441 ¥
注册时间
2021-8-6
 楼主| 发表于 2022-2-15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Mahler 于 2022-2-15 11:48 编辑
passdiy 发表于 2022-2-14 01:33
第一图是 ARC 的 超线性串叠 专利,第二图是 tubecad 的主持人填上去实际元件数值。

实作过,但用上的是 ...


非常感谢你提供的信息!最近正规划机箱,一直没有实作。
串叠配合阴随来实现超线性的电路,我曾在Morgan Jones《电子管放大器》书中见到过。串叠电路我略有研究,有百般好处,唯一缺点就是存在死区电压。不要求大摆幅的场合,可以使用。此处我设计的“前级”,是电压放大与推动合一的思路,摆幅大失真低推力强,可推深负压直热。

你给出的这几种架构,有时间我会都制作一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