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主题

2

好友

409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826995
帖子
389
精华
0
经验
409 点
金钱
367 ¥
注册时间
2017-2-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0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fjdongjun 发表于 2018-11-30 16:33
关注楼主的帖子,我绕了一对14K牛,波形和楼主的非常相似,我是线下测,但有一点不一样,测试时次级接地 ...

还是绕回14K?我可能绕回10K或11K了

21

主题

2

好友

409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826995
帖子
389
精华
0
经验
409 点
金钱
367 ¥
注册时间
2017-2-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0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qm.4321 于 2018-11-30 18:37 编辑
Newcomer新马甲 发表于 2018-11-30 15:02
把铁芯叠厚加到75,初级按照14K牛的匝数不变,次级按10K或11K增加匝数,绕法4夹3,内层P外层B,初次级垫 ...

@Newcomer新马甲 ,用你的结构,我心中的初级圈数,采用S型绕法,软件里显示初级层间分布电容3302pF,初级层间分布电容反射到P端的电容(相当于初次那个跨路电容的影响作用)仅37pF,有必要用Z字和分段绕法吗?这样绕法很费时的。而跨路电容,显示1680pF,两者合计才1717pF,真的那么小吗?漏感23mH:另外,按初始导磁率350代入,电感量才65H(应该是50HZ),够吗?

9

主题

2

好友

598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789234
帖子
518
精华
0
经验
598 点
金钱
510 ¥
注册时间
2015-4-7
发表于 2018-12-1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lqm.4321 发表于 2018-11-30 15:06
谢谢你提供宝贵建议。不过,我的外层端头,分布电容大些的,所以我定义为内层为B外层为P的,这样方波好 ...

首先祝你成功,关于绕组安排对分布电容的影响,我详细解释一下:
对于大部分标准叠厚的国标铁芯,外层的匝长基本是内层的2倍左右,也就是说初次级间的相对面是内层的两倍,即静电容外层是内层的两倍。而对于整个牛来说,因为信号压差的指数加权,初级最外层对次级的有效分布电容是绝对最大值,所以我才建议外层B+内层P。因为B+层等同接地,让其和次级0层相对并用最外层的大相对面,因为几乎没有信号压差,这个最大相对面的有效分布电容几乎是零!而内层作为P和次级+相对,可以比外层减少一倍的有效分布电容,而这个一倍可能会让整个牛有效分布电容的减少30%以上。

9

主题

2

好友

598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789234
帖子
518
精华
0
经验
598 点
金钱
510 ¥
注册时间
2015-4-7
发表于 2018-12-1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lqm.4321 发表于 2018-11-30 18:25
@Newcomer新马甲 ,用你的结构,我心中的初级圈数,采用S型绕法,软件里显示初级层间分布电容3302pF,初级 ...

我不知道你用的是什么软件,我数学学渣,十分讨厌那些复杂的计算过程。对于DIY牛,我只是定性性理解,然后用最优化的方式设计和绕制,至于定量的数据我并不关注,过程决定结果,如果那个过程没有再改进的余地,那么无论什么结果都坦然接受。所以我初级基本采用双线、分段加Z过线,如果你那个3302pF是准确的话,那么采用这样的绕法不会超过200pF(已经考虑采用双线后由于线径变细层数变多而增加的部分)。
而你的软件显示跨路电容只有1680pF,我很难理解,因为有效分布电容是一个加权结果,无法用静电容的数值来表达,理解了这个才是抓住了有效分布电容的关键,即有效二字是由信号压差决定的。
最好有空折腾折腾高阻倒相牛,因为加入反相信号后,更容易抓住有效分布电容的牛鼻子

9

主题

2

好友

598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789234
帖子
518
精华
0
经验
598 点
金钱
510 ¥
注册时间
2015-4-7
发表于 2018-12-1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布电容的计算,《电子变压器手册》上的,书虽微有瑕疵,但绝大部分都是十分科学准确的。
分布电容的计算.jpg

9

主题

2

好友

598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789234
帖子
518
精华
0
经验
598 点
金钱
510 ¥
注册时间
2015-4-7
发表于 2018-12-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Newcomer新马甲 发表于 2018-12-1 10:43
分布电容的计算,《电子变压器手册》上的,书虽微有瑕疵,但绝大部分都是十分科学准确的。

其中初次级层间有效分布电容的计算公式中的1.33那个系数,就是由下面那个电位差推导出来的,Z字绕法就等于系数是1,可能那个时代不够发烧,极少用Z字绕法的缘故。

21

主题

2

好友

409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826995
帖子
389
精华
0
经验
409 点
金钱
367 ¥
注册时间
2017-2-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Newcomer新马甲 发表于 2018-12-1 11:00
其中初次级层间有效分布电容的计算公式中的1.33那个系数,就是由下面那个电位差推导出来的,Z字绕法就等 ...

谢谢。

35

主题

2

好友

2622

积分

认证会员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20417
帖子
4184
精华
0
经验
2622 点
金钱
2383 ¥
注册时间
2007-3-18

认证会员

发表于 2018-12-3 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Z型绕法和S型绕法分布电容的差异,,最简单的验证方法是做电感,最直观。
然而,就S型绕法的电感,分布电容也不会太大。初级Z字绕法对输出牛的分布电容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无论是Z字还是S型绕法,你都可以验证。
在输出变压器绕完了后,次级绕组先不要并联,接好初级连线,测试两种绕法分布电容的差异,你会发现,S型绕法和Z型绕法,对于整体的分布电容来说是可以完全忽略的。

所以,我的建议,初级S型绕法即可,初次间绝缘材料可以考虑20层甚至更多
简单的4夹3结构,绝缘材料排布为4层        24层         48层。48层的做P端,P端做在最内层, 有兴趣可以试试,或者请忽略,您自己再研究

21

主题

2

好友

409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826995
帖子
389
精华
0
经验
409 点
金钱
367 ¥
注册时间
2017-2-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穷烧 发表于 2018-12-3 02:23
关于Z型绕法和S型绕法分布电容的差异,,最简单的验证方法是做电感,最直观。
然而,就S型绕法的电感,分 ...

考虑考虑。谢谢。

93

主题

10

好友

3398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尚书

Rank: 7Rank: 7Rank: 7

UID
5709
帖子
3481
精华
6
经验
3398 点
金钱
2736 ¥
注册时间
2005-9-25

社区贡献 新人进步

发表于 2018-12-3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试验过,组中分断可以有效减分布电容。缺点是制作难度高

29

主题

5

好友

4719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14225
帖子
4455
精华
0
经验
4719 点
金钱
4457 ¥
注册时间
2011-10-13
发表于 2018-12-3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超人胆 于 2018-12-3 12:20 编辑

高手过招各有各的说法主意自己拿。

9

主题

2

好友

598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789234
帖子
518
精华
0
经验
598 点
金钱
510 ¥
注册时间
2015-4-7
发表于 2018-12-3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级间垫纸会增大漏感,如果增大的漏感已经足以抵消多分夹带来的漏感降低的话,就应该减少分夹数。因为过多垫纸会降低有效铜截面从而使牛的效率下降,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另外其他包括分段、Z字或双线等,仅供DIY追求极致的手段,除分段会略微多占用窗口外,双线和Z字是基本是无代价地得到额外的参数优化,但因为复杂的绕制过程为绝大部分商品牛弃之不用,理由是层间分布电容本来就占比不大。但在一个连焊点都要斤斤计较的“发烧”时代,一个可计算和测量的参数就轻易忽略显然有些不合理,所谓红牛浸漆工艺或者镀金接线柱都可以成为卖点,却为何Nomex纸、Z字分段双线绕法却弃之不用!?商品牛如果采用这些全手工才能完成的工艺,一对牛的价格恐怕是普通牛的十倍都有余。DIY没有手工和时间成本,我们为何不用?!

点评

红牛工艺确实是有些搞笑哈哈,很多朋友都只会看表面功夫  发表于 2019-1-24 17:08

6

主题

0

好友

219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476512
帖子
282
精华
0
经验
219 点
金钱
208 ¥
注册时间
2012-3-2
发表于 2018-12-3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lqm.4321 发表于 2018-11-30 17:06
还是绕回14K?我可能绕回10K或11K了

还在思考这个问题,绕14K是受那些大烧的影响,他们说211用14K阻尼才好,我初级绕了5200匝,采取的减分布电容措施可能对匝间分布电容有效,但对初次级间分布电容无效,再绕时减少匝数,减少分层,减少阻抗,都 要考虑。你图片中的振铃和我的几乎一样,我看过一篇材料说振铃和材料有关,410纸会不会就是这种振铃。

29

主题

5

好友

4719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14225
帖子
4455
精华
0
经验
4719 点
金钱
4457 ¥
注册时间
2011-10-13
发表于 2018-12-3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超人胆 于 2018-12-3 17:30 编辑
fjdongjun 发表于 2018-12-3 14:48
还在思考这个问题,绕14K是受那些大烧的影响,他们说211用14K阻尼才好,我初级绕了5200匝,采取的减分布 ...


初级5200匝太离谱了、14K次级绕多少匝?确实是再采取什么措施对减少初次级间电容都无效了。
振铃大小与漏感大小有关、漏感大小与初次垫纸厚薄有关。
总之输出牛的各项数据都是很矛盾的、特别是大的输出牛、不可能两全其美、难。

103

主题

5

好友

3009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153
帖子
3096
精华
0
经验
3009 点
金钱
2527 ¥
注册时间
2005-5-8
发表于 2018-12-4 00:33 来自手机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超人胆 发表于 2018-12-3 16:48
初级5200匝太离谱了、14K次级绕多少匝?确实是再采取什么措施对减少初次级间电容都无效了。
振铃大小 ...

5200匝配一块铁的电感量可能都上50H了,不用硅钢片,哈哈

21

主题

2

好友

409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826995
帖子
389
精华
0
经验
409 点
金钱
367 ¥
注册时间
2017-2-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Newcomer新马甲 发表于 2018-12-1 10:43
分布电容的计算,《电子变压器手册》上的,书虽微有瑕疵,但绝大部分都是十分科学准确的。

我好好看一下这部分内容,太有用了。

21

主题

2

好友

409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826995
帖子
389
精华
0
经验
409 点
金钱
367 ¥
注册时间
2017-2-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qm.4321 于 2018-12-8 12:31 编辑

反复看了几遍2005年再版的《新编电子变压器手册》,其中288页起的第四章音频变压器,有些地方看得很吃力,关键的地方,他们没有举例。如下图的绕组排列方案
绕组排列方案.jpg
中的

厚度.jpg

如何理解?

21

主题

2

好友

409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826995
帖子
389
精华
0
经验
409 点
金钱
367 ¥
注册时间
2017-2-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厚度0.jpg
这个厚度,怎理解?

29

主题

5

好友

4719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14225
帖子
4455
精华
0
经验
4719 点
金钱
4457 ¥
注册时间
2011-10-13
发表于 2018-12-9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超人胆 于 2018-12-9 09:45 编辑

理论的东西太过复杂,看不懂,越看越糊涂。估计再看下去都不敢绕制了。

9

主题

2

好友

598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789234
帖子
518
精华
0
经验
598 点
金钱
510 ¥
注册时间
2015-4-7
发表于 2018-12-9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lqm.4321 发表于 2018-12-8 12:34
这个厚度,怎理解?

这个就是小学数学的加减算式,如EI牛就是壳式铁芯,那么这个:绕组厚度=窗宽-框架厚度-组间垫层厚度
单C牛就是心式铁芯,那么:绕组厚度=1/2窗宽-框架厚度-组间垫层厚度,因为C牛的窗宽要容纳两个对称绕组(如果C牛绕单个绕组就是壳式心了)。

这些公式不难,但很复杂,而且这本书上的不少公式没有实例供理解,也是我所说的瑕疵,我猜有些公式编者未必就实际推算和完全理解了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