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04587
帖子
505
精华
0
经验
534 点
金钱
500 ¥
注册时间
2011-3-16
发表于 2017-5-7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之所以采用这个标题,目的是要与上一篇优质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的设计相呼应。相关帖一 相关贴二
实际电路如下:
三次反馈环路 多管并联输出 自动限幅 实际电路 b1.png
三次反馈环路 多管并联输出 自动限幅 实际电路 b2.png
三次反馈环路 多管并联输出 自动限幅 实际电路 b.rar (199.84 KB, 下载次数: 706)

23

主题

9

好友

3668

积分
     

罗宾汉 当前在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820949
帖子
3647
精华
0
经验
3668 点
金钱
3593 ¥
注册时间
2016-10-10
发表于 2017-5-7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   你加的快恢复二极管是什么作用呢    这个也是正温度的这样温补是不是要加强?

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04587
帖子
505
精华
0
经验
534 点
金钱
500 ¥
注册时间
2011-3-16
 楼主| 发表于 2017-5-7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独行剑客 于 2017-5-7 12:27 编辑
超低失真之梦 发表于 2017-5-7 12:07
厉害   你加的快恢复二极管是什么作用呢    这个也是正温度的这样温补是不是要加强?

是指DSEI 120-06A ?这个二极管的电流是很大的,用的是拆机件。
IMG_20170502_0833220.jpg

23

主题

9

好友

3668

积分
     

罗宾汉 当前在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820949
帖子
3647
精华
0
经验
3668 点
金钱
3593 ¥
注册时间
2016-10-10
发表于 2017-5-7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呀   这个在发射极又是正温度的 。可能会使得静态电流对温度很敏感。不知道你的用意。

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04587
帖子
505
精华
0
经验
534 点
金钱
500 ¥
注册时间
2011-3-16
 楼主| 发表于 2017-5-7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独行剑客 于 2017-5-7 12:40 编辑
超低失真之梦 发表于 2017-5-7 12:26
是呀   这个在发射极又是正温度的 。可能会使得静态电流对温度很敏感。不知道你的用意。

在上一篇中有详尽的介绍。http://bbs.hifidiy.net/forum.php ... 3498&extra=page%3D3
图 2.JPG
在这个图中,D1、T1以及D2、T2保持良好的导热接触,功率管的偏置电流就可以很稳定,这是工作点负反馈控制电路

23

主题

9

好友

3668

积分
     

罗宾汉 当前在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820949
帖子
3647
精华
0
经验
3668 点
金钱
3593 ¥
注册时间
2016-10-10
发表于 2017-5-7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独行剑客 发表于 2017-5-7 12:30
在上一篇中有详尽的介绍。http://bbs.hifidiy.net/forum.php ... 3498&extra=page%3D3

在这个图中,D1 ...

楼主的想法还是很独特。的确这样输出功率管不会截止,设计思路是用快恢复大电流二极管来代替输出功率管be极二极管的开关性能。如果对于开关性能差的老输出功率管应该效果明显。但对于比如njw0281这个级别的管子应该没啥效果了。甚至还不如。
我仿真如下接成楼主的输出结构。可以看到输出管电流确实没有截止。但是输出管的be极电流还是有开关失真。为什么呢。这是放大器通过负反馈来修复接入的快恢复二极管的开关失真形成的。也就是说开关失真还是被带到了输出。
捕获.PNG
红线为输出功率管电流  绿线为输出管be极电流。  be极开关失真还是存在  这是在静态电流130ma左右得出的。失真0.051%

再看看同样130ma静态电流,常用的输出结构。
捕获2.PNG
可以看到输出管下边关闭,
关闭失真没有上边尖锐, 失真度0.005%


这个仿真没有用楼主那个126A的快恢复库里没有,用6A的快恢复代替仿真的,工作电流3.6A 在它的工作范围。
所有都是在20khz下仿真的。


只是好奇仿真看了下,不是实际测试结果不保证正确性。不是来泼冷水的,和楼主交流探讨。共同提高。

我通过不少的仿真发现为什么超甲类兴起了一阵就没落了呢,那是因为更好性能的功率管出现。使其失去了意义。  不过本人是是认为超甲是是有些优势。只是要能设计出更好性能的超甲。

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04587
帖子
505
精华
0
经验
534 点
金钱
500 ¥
注册时间
2011-3-16
 楼主| 发表于 2017-5-7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独行剑客 于 2017-5-7 19:19 编辑
超低失真之梦 发表于 2017-5-7 14:33
楼主的想法还是很独特。的确这样输出功率管不会截止,设计思路是用快恢复大电流二极管来代替输出功率管be ...


二极管的交越失真肯定是存在的,注意这是交越失真,而不是开关失真,因为二极管是非线性元件。我不知道你仿真的具体电路,我仿真的结果是0.016%(100W/20KHz/8Ω)  0.018%(20KHz/200W/4Ω) 0.002%(100W/2KHz/8Ω)。还有,失真度仿真,一定要给出条件,输出功率多少,负载多少,在什么频率下作的仿真。

23

主题

9

好友

3668

积分
     

罗宾汉 当前在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820949
帖子
3647
精华
0
经验
3668 点
金钱
3593 ¥
注册时间
2016-10-10
发表于 2017-5-7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独行剑客 发表于 2017-5-7 15:09
二极管的交越失真肯定是存在的,注意这是交越失真,而不是开关失真,因为二极管是非线性元件。我不知道 ...

既然对比那我当然是同条件下呀  难道我还作弊一个用8欧姆负阻测试 一个用4欧姆?呵呵
输出最大电流3.6A  用的是单对管这电流也在单管的线性放大倍数区域。

关于开关失真发生的位置是在   三极管电流变大一段后才发生。所以说要规避开关失真光输出管不截止是不能规避的。不截止的电流得大于发生开关失真时候的电流才能。

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04587
帖子
505
精华
0
经验
534 点
金钱
500 ¥
注册时间
2011-3-16
 楼主| 发表于 2017-5-7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失真度仿真结果如下:0.018%(200W/4Ω/20KHz)         0.009%(200W/4Ω/10KHz)    0.002%(200W/4Ω/1KHz)    0.002%(200W/4Ω/100Hz)
                                      0.016%(100W/8Ω/20KHz)         0.009%(100W/8Ω/10KHz)    0.002%(100W/8Ω/1KHz)    0.001%(100W/8Ω/100Hz)  

                                      0.007%(20W/4Ω/20KHz)          0.002%(20W/4Ω/10KHz)      0.000%(20W/4Ω/1KHz)     0.001%(20W/4Ω/100Hz)
                                      0.002%(10W/8Ω/20KHz)          0.001%(10W/8Ω/10KHz)      0.000%(10W/8Ω/1KHz)     0.000%(10W/8Ω/100Hz)  

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04587
帖子
505
精华
0
经验
534 点
金钱
500 ¥
注册时间
2011-3-16
 楼主| 发表于 2017-5-7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仿真电路如下:
三次反馈环路 多管并联输出 自动限幅 参赛电路.png
三次反馈环路 多管并联输出 自动限幅 参赛电路.rar (196.32 KB, 下载次数: 540)

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04587
帖子
505
精华
0
经验
534 点
金钱
500 ¥
注册时间
2011-3-16
 楼主| 发表于 2017-5-9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独行剑客 于 2017-5-9 09:38 编辑

本电路看上去有些复杂,但各个部分的原理却很简单,本篇主要讨论制作方面的问题,不再大篇幅叙述枯燥的原理。末级采用了三对2SC5200和2SA1943功率管,推动管也用了三对2SC4793和2SA1837,推动管的电流大约为20mA左右,三对就有60mA,目的是为了对功率管的Cob能更好的充放电。在上一篇已有说明,见167楼说明
功率管和推动管.jpg
IMG_20170502_112927.jpg IMG_20170502_121826.jpg
功率管和推动管都用的是二手拆机件。

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04587
帖子
505
精华
0
经验
534 点
金钱
500 ¥
注册时间
2011-3-16
 楼主| 发表于 2017-5-9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推动管不考虑配对的问题,随意拿来就用,功率管也不配对,但三只2SC5200和三只2SA1943的Ube一定要相同,比如2SC5200中,一只为571mV,一只为570mV,一只为572mV,这就符合要求。

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04587
帖子
505
精华
0
经验
534 点
金钱
500 ¥
注册时间
2011-3-16
 楼主| 发表于 2017-5-9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机箱,
机箱.jpg
空间大一点,方便安装。

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04587
帖子
505
精华
0
经验
534 点
金钱
500 ¥
注册时间
2011-3-16
 楼主| 发表于 2017-5-9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功率管是通过一个导热铝块再安装到散热器上。
散热方式.jpg

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04587
帖子
505
精华
0
经验
534 点
金钱
500 ¥
注册时间
2011-3-16
 楼主| 发表于 2017-5-9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导热铝块,尺寸是90mm*40mm*10mm。
导热铝块.jpg

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04587
帖子
505
精华
0
经验
534 点
金钱
500 ¥
注册时间
2011-3-16
 楼主| 发表于 2017-5-9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导热铝块是经过磨刀石打磨过的,这是5000目的磨刀石。
磨刀石.jpg

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04587
帖子
505
精华
0
经验
534 点
金钱
500 ¥
注册时间
2011-3-16
 楼主| 发表于 2017-5-9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再经钻孔攻丝。
钻孔、攻丝后的导热铝块.jpg

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04587
帖子
505
精华
0
经验
534 点
金钱
500 ¥
注册时间
2011-3-16
 楼主| 发表于 2017-5-9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功率管直接安装在导热铝块上,不作绝缘处理,而导热铝块与散热器之间是绝缘的。但是绝缘的方式有点特别,既不用硅胶片,也不用云母片,更不用陶瓷片,而是采用间隙绝缘,具体看图。
间隙绝缘.jpg
由于铝块打磨得很平整,四个角贴上透明胶带后,就使得铝块与散热器之间有了一个很小的间隙,从而保证两者的绝缘。
间隙绝缘0.jpg


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04587
帖子
505
精华
0
经验
534 点
金钱
500 ¥
注册时间
2011-3-16
 楼主| 发表于 2017-5-9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贴有透明胶带的导热铝块与散热器是绝缘的。
间隙绝缘1.jpg

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04587
帖子
505
精华
0
经验
534 点
金钱
500 ¥
注册时间
2011-3-16
 楼主| 发表于 2017-5-9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透明胶带是得力牌的,据商家提供的数据,仅为38um。也就是说,导热铝块与散热器之间仅有38um的间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