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08
- 在线时间
- 1154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0-10-24
- 阅读权限
- 50
- 精华
- 0

- UID
- 242055
- 帖子
- 426
- 精华
- 0
- 经验
- 408 点
- 金钱
- 348 ¥
- 注册时间
- 2010-9-19
|
本帖最后由 mani 于 2015-1-18 15:26 编辑
闲聊碎碎嘴皮的事,,,刨什么根?这是音响区,所以也只刨音响的根,在刨之前说明一下概念的问题,音响着东西,本来是用来服务大家的,因此要分清动机是什么,如果单纯从声音角度说很难得出众一的结论,如果从理性角度去理解,事情自然会清晰明白,说这么些碎话,纯为下面碎嘴做铺垫。
作为消费者,能够得到的东西,也只有从得到节目源开始论,前面的如何制作不是咱碎嘴皮子的事,说什么呢?CD片应该是最广泛的代表,有着90%以上的节目源,其格式规范是16BIT-44.1KHZ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以PC系统和安卓为代表的数字媒体广泛流传,虽然也能播放16BIT-44.1KHZ,而且还非常方便,可兼容不能代表准确,首先,很多过程已经被修改成16BIT-48KHZ格式,源码已经被修改,被重采样后的码已经不是原来的了,先不说重采样技术如何了得,当然重采样技术也分三六九等,可以是声音更好或者更坏,但绝对不是原来的声,这不需要很高深的理论作验证,从此码非彼码的的结论就可以辩证。
再说就是数码插值滤波器,从CD规范诞生的那天,这DF就不在规范里面,所以DF是后期诞生的,先不论DF是如何产生伟大贡献的,从当初数字采样,也就单纯的16BIT-44.1KHZ量化得到节目源码的,如果回放过程也仅是单一规范,这符合相互转换规则,但是DF的介入,使得回放过程不再遵循互换原则,DF的倍频兼插值处理,进入D/A前的节目源码已经全非,而且DF的运算没有被统一技术规范,什么K2呀四倍八倍随意更改,也不说最后声音如何,因为这还不是说声音的时候,还只在数字域的问题,这些更改后的数据,还怎么和原来的数据作相提并论呢?
这里还得再提提JITTER,它是什么?是抖动,用坐标说明的话,D/A是纵轴,误差就是精度,时间是横轴,时差就是误差--JITTER,从线性理解,两者总误差导致非线性,从曲线计算话,两者导致THD增大,JITTER是相对值,局部对应绝大部分的时差,最终受最大影响的是D/A,虽然数据传输过程也引入,但DATA可以在未进入D/A前做重触整齐,前提就是本地时钟和前端一致,所以,一个高质量时钟尤为重要也就是这个原因。顺便一提的是,JITTER是时间过程产生的一个产物,那它就和DATA没什么关系了,更谈不上和DATA的储存体扯上什么了,什么正版碟翻版碟什么牌子的都没有关系,因为只要储存体里面的DATA无异,那之间产生的不一,只能说播放过程储存体本身差异,使得读取传输差异导致了JITTER值不一而已,如果所有的方式出来的DATA,经过同一触发器和后端,只要保证DATA无误,那不同储存体使用同一时钟播放,结果会一样的。
刨根到这的结果是,使用高精度时钟和高精度D/A,用当初采样方式回放样本,出来的东西就越接近原来的结果,至于声音,截止到D/A,后面的还有许多因素主宰,得另找机会继续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