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发表于 2016-7-27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刚入手SONY的D-10时转录了几首CD曲外,这还是我正儿八经的第一次用耳机来监听DAT的录音------  一位北京朋友寄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1989年7月28日母盘转录节目带。当然,我还非常感谢张贻力老师(父亲系著名电影明星张平)从央广提供的这么好的音乐录音素材。
1.jpg
2.jpg

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维中 于 2016-7-27 20:55 编辑

      送入DAT带,按下播放键。耳机里传来女播音员的报幕嗓音,第一耳的感觉便显得十分的熟悉和久违,时间一下子便拉回到当年听广播的年代,其实这也就是我听DAT的直感-------他的声音特质就是如同在听电子管收音机,亲切而温馨。
3.jpg
4.jpg

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两首女声齐唱“八月桂花遍地开”和“送郎当红军”是听众十分熟悉的歌曲,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均以载歌载舞形式体现。现在来听,无需和卡座磁带作AB比较,其声音的透明度要略胜一筹,而入耳的模拟感味道则又是一般CD所远不及的。
5.jpg

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听《长征组歌》的原汁原味必须得看战友文工团的演出,用耳机聆听当年战友文工团老版本的此曲之“四渡赤水”片断,即使相隔了三四十年,但仍很容易分辨出马玉涛独有的高吭嗓音风格,当已去世多年的马国光领唱重新在耳畔响起时,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让人再次的感概万千。用人声作音源试听比较,很容易区分和发现DAT与CD的迥然有别,即便是同一版本。
6.jpg
7.jpg
8.jpg
9.jpg

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维中 于 2016-7-27 20:57 编辑

      用了一个下午来反复聆听转录的这盘DAT带,我最认同及最喜欢的是几乎最后的二首曲目-----“夜深沉”与“欢庆“,京胡的领奏和中央民族乐团的伴奏现场感很强,播音员的曲首乐曲演奏介绍充满亲和力。与雨果的同名曲目唱片作比较,尽管二者的演奏版本不同,但就声音表现而言,前者则显然更容易令人中毒而上瘾,京胡亮而不刺充满润泽感,堂音丰富,或许这正是DAT的独到魅力吧。
10.jpg
1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