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LHE技术处理的古典皇牌监听天碟1
本帖最后由 泊尔 于 2014-8-2 09:16 编辑LHE是英文Lower History effectd的缩写,中文含义为降低前历效应。
用该技术处理原有的音频文件大多可得到以下好处:
1.增强临场感,声像定位更加准确,特别是纵深感的变化更加明显。
2.在不改变原有频响特性情况下,音域展宽,高端更加通透,低端下潜更深。
3.圆润程度更强,人声柔和,更向“胆味”靠近。
4.清晰度提升,可懂度提升。
本次处理的是古典皇牌监听天碟1,简介如下:
01 Beethoven: Violin Sonata No.8 in G Op.30 No.3
贝多芬:G大调第八号小提琴奏鸣曲 作品三十第一乐章
02 Mozart: Rond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in D K382
莫扎特:D大调钢琴与管弦乐团回旋曲K382
03 Debussy: L’Enfant prodigue-Cortège et air de danse
德布西:浪子
04 Chopin: Nocturnes No.1 in B flat minor Op.9 No.1
肖邦:降B大调第一号夜曲 作品九
05 Mozart: Flute Concerto No.2 in D K314 Ⅲ.Rondeau:Allegro
莫扎特:D大调第二号小号协奏曲K314 第三乐章
06 Liszt: Hungarian Rhapsodies S224 No.8 in F sharp minor 'Capriccio'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升F小调第八号 "恶作剧"S224
07 Ralph Vaughan Williams: Fantasia on 'Greensleeves'
佛汉威廉士:绿袖子幻想曲
08 Orff: Carmina Burana–Blanziflor et Helena XXIV:Ave formosissimo
卡尔奥夫:博伊伦之歌(布兰诗歌)白兰琪芙蓉和海伦娜 二十四:诗歌
09 Orff:Carmina Burana-Blanziflor et Helena XXIV:O Fortuna
卡尔奥夫:博伊伦之歌(布兰诗歌)白兰琪芙蓉和海伦娜 二十五:噢 命运女神
10 Bach: Mass in B minor BWV232 Ⅱ.Gloria Chorus:Gratias agunus tibi
巴赫:B小调弥撒 第二乐章:荣耀经-凯莱
11 Haydn: Cello Concerto No.1 in C Hob:I Ⅲ.Allegro molto
海顿:C大调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
12 Wagner: Lohengrin Prelude (Act Ⅲ)
华格纳:罗恩格:序(第三幕)
13 Brahms: Ein deutsches Requiem Op.45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
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作品四十五 第四乐章
14 Saint-Saens: Symphony in A Ⅲ Scherzo:Vivace
圣桑:A大调交响曲 第三乐章
15 Hummel: Trumpet Concerto in E flat(ed Oubradous) Ⅲ.Rondo:Allegro molto
胡麦尔: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 第三乐章
16 Mozart: Requiem in D minor K626 Lacrimosa
莫扎特:D小调安魂曲 K626:垂泪之日
0707佛汉威廉士:绿袖子幻想曲:http://pan.baidu.com/s/1eQsypf8
08卡尔奥夫:博伊伦之歌(布兰诗歌)白兰琪芙蓉和海伦娜 二十四:http://pan.baidu.com/s/1bn9zwp5
12华格纳:罗恩格:序(第三幕):http://pan.baidu.com/s/1c09xr92
14圣桑:A大调交响曲 第三乐章:http://pan.baidu.com/s/1o6t3QvK
文件较大后续陆续上传 原碟什么古典皇牌监听天碟?什么公司出的?什么碟码? 说白了,就是一种加调料的手段而已,并不难实现。
我自己也有一些技术,比如“gxhj-LP-taste ”处理技术,是一种把唱片处理得有LP味道的技术,听感上高频被柔化,中频更温暖。 而“gxhj-Dither”技术则是把高比特率格式转换成低比特率格式时,尽量减少细节丢失的技术。而我最近重点要研发的一个处理技术,叫做“gxhj-Ghost shout”,是一种把人声变成鬼叫的技术。敬请期待。 gxhj 发表于 2014-8-2 13: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白了,就是一种加调料的手段而已,并不难实现。
我自己也有一些技术,比如“gxhj-LP-taste ” ...
顶级大厨做出来的菜, 适合90%的人吃, 另外10%的人可能要加些调料才好吃
于是那些需加些调料人会说他把菜弄得更好吃, 明理人都知道加些调料只是适合他自已口味而已,
不明事理的人会说大厨太差了,还不如自已 daviscai 发表于 2014-8-2 18: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顶级大厨做出来的菜, 适合90%的人吃, 另外10%的人可能要加些调料才好吃
于是那些需加些调料人会说他把 ...
着两位朋友都没有说对,LHE技术不是加调料,未加任何调料。只是减少原有缺陷。
这样说吧,没有均衡(EQ),没有压缩,没有加效果,没有加激励。录音师常用的手法都不用,甚至不需要录音师做这事。
希望不要简单猜测,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前历效应,才能知道消除前历效应的作用是什么。 补充一句,这样做了,只会更加真实地反映原始创作,而不是改变这种创作。 HQ 发表于 2014-8-2 12: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原碟什么古典皇牌监听天碟?什么公司出的?什么碟码?
本帖最后由 linnaux 于 2014-8-2 20:02 编辑
泊尔 发表于 2014-8-2 18:43
补充一句,这样做了,只会更加真实地反映原始创作,而不是改变这种创作。
什么是前历效应呢?
单从得到好处的第三点写法来看就觉得比较一般 linnaux 发表于 2014-8-2 20: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什么是前历效应呢?
单从得到好处的第三点写法来看就觉得比较一般
前历效应又可称为历史效应(在英文里是这样表述的),意思是说系统的特性参数不仅与稳态激励有关,还与测试之前的经历有关。在音频系统中,系统经过前一个信号,会影响后续信号的状态。较常见的是,一个较大信号过后,紧随着的小信号传输特性会明显下降;在持续的较大信号情况下,后续的信号会变得越来越弱(称作幅度收敛)。
在音乐中,高音信号通常较小,当较大的低音信号和较弱的高频信号同时出现时,在声掩蔽作用下,高频信号不够明显,而较大的低频信号过后,紧跟着的高频信号会因为前历效应而非常微弱,所以,前历效应严重的系统,高音表现不好。而低音下潜不好的原因也与前历效应有关,这主要是在前历效应作用下,偶次谐波失真会形成高次谐波成分,这些高次谐波成份大多在人耳敏感区(根据等响曲线可看出),虽然高次谐波幅度都比基波小,但是因为等响曲线作用,其听觉响度却比较大,这些高次谐波将同样的声掩蔽而影响低音的下潜感受。。。
在录音过程中,由于设备的原因,在音频文件中已经含有大量偶次谐波失真,而扩声设备能够适应这种失真,前历效应的作用就小。反之,如果系统适应偶次谐波失真的能力差,就会产生较大前历效应的不良后果。
LHE技术是将音频文件中的偶次谐波失真减弱,由此该音频文件就能更大限度的适应更多设备。不仅如此,即便是较高档的音响设备,也存在前历效应问题,只是相对差一点的设备适应能力稍微强一点。所以,经过LHE技术处理以后,这些新的音频文件在高档设备中,也会在听觉上有所提高。
由此可见,这种处理,并不是改变音频文件的音乐元素,与通常的录音后期制作方法完全是两回事。
更详细的理论阐述,可参见http://bbs.hifidiy.net/thread-964853-17-2.html
前历效应,历史效应全不知道。
按你后面所说的情况来看应该是放大元件所普遍存在的储存效应现象。
RE: 用LHE技术处理的古典皇牌监听天碟1
续前4 肖邦:降B大调第一号夜曲 作品九http://pan.baidu.com/s/1pJO9XRP
6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升F小调第八号 _恶作剧http://pan.baidu.com/s/1sjlWlJJ
10 巴赫:B小调弥撒 第二乐章:荣耀经-凯莱http://pan.baidu.com/s/1sj15pWL
11 海顿:C大调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http://pan.baidu.com/s/1bnGQU5L
13 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作品四十五 第四乐章http://pan.baidu.com/s/1kTwrPmJ 天地松音 发表于 2014-8-3 02: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前历效应,历史效应全不知道。
按你后面所说的情况来看应该是放大元件所普遍存在的储存效应现象。
储能是前历效应的条件之一,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偶次谐波失真,这两者缺一不可。 泊尔 发表于 2014-8-3 15: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储能是前历效应的条件之一,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偶次谐波失真,这两者缺一不可。
你的意思是,储存效应和偶次谐波失真二者形成前历效应? 天地松音 发表于 2014-8-3 19: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的意思是,储存效应和偶次谐波失真二者形成前历效应?
没听说过储存效应,是储能器件的储能作用,包括电感,电容等。
有了偶次谐波失真和储能因素,才可能诱发前历效应(指电声系统)。
至于还有没有其它因素就没研究了。 泊尔 发表于 2014-8-3 20: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听说过储存效应,是储能器件的储能作用,包括电感,电容等。
有了偶次谐波失真和储能因素,才可能诱发 ...
也就是说,这个前历效应只出现在换能器系统?不会出现在放大器系统? 天地松音 发表于 2014-8-3 20: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也就是说,这个前历效应只出现在换能器系统?不会出现在放大器系统?
所有系统都可能产生前历效应,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而且不同的设备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响应程度也不同。
最新的研究表明,就是电脑都有前历效应,但是它的表现形式不在于幅度变化,而是相位(或者说是时间),由此给模拟输出设备带来类似干涉现象不规则波条纹。很多人称之为数码声的来源恐怕与此也有关联。LHE技术最容易忽视,也最应采取措施的就是电脑。对电脑采取措施以后得到的贡献(特别是听觉方面)极其明显。
而前端设备与末端功放相比,前端设备的前历效应影响力大于末端功放,所以,从音源入手是最佳选择。从录音环节开始就采取措施意义最大。而可惜的是,目前所有录音系统都没有相关对策,用已经形成的音乐作品再次处理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做法。 不少人觉得能用常规的分析方法来阐述前历效应的现象,但是过去的任何方法都很难像前历效应的提法那样简单明了,也更加便于概括相关的各种现象,甚至直接测试出客观结果。 把原版一同发上来让大家比较才有说服力 abba 发表于 2014-8-4 03: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把原版一同发上来让大家比较才有说服力
部分原始作品http://pan.baidu.com/s/1o6OCaRS
处理后的音乐与原始作品相比,有的电平略有调整。 泊尔 发表于 2014-8-4 02: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所有系统都可能产生前历效应,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而且不同的设备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响应程度也不同。
...
朋友:最好是暂且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看有什么山水美的地方去渡渡假,你近期工作压力可能太大了,散散心吧,我说的是真话,散散心朋友。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