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DIY便携播放器aune M1主观试听评测贴(仅代表个人观点)
随身听是我初中到大学的一个回忆,自从初中开始几百元的爱华磁带随身听,到高中和大学的SONY CD随身听,每晚关灯后到入睡都是它们陪着了,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估计很多80后也有同样的回忆。2000年以后,MP3随身听逐渐流行起来,各方面都比CD随身听有优势,但是音质和CD随身听还是有一定差距,作为发烧友还是很难接受的,因此CD随身听到现在并没有绝迹。这次,HIFIDIY论坛终于也要推出了发烧的便携播放器,所以一到手,我就联系了发烧友约好一起评测一下。当然,我们是没有条件进行客观评测的,只能是主观评测和对比。
评测主要是两个步骤,一是单独用耳机和耳塞试听(做为随身听用途),二是和声卡对比同轴输出的音色差异(做为数字转盘用途)。
试听音乐:降央卓玛《金色的呼唤》、陈洁丽《一水隔天涯》、还有本人制作演唱的《聆听真空管-钢琴现场弹唱ONE TAPE系列》:lol
评测一:耳机和耳塞试听感受
耳机:森海HD580 耳塞:森海MX371索尼 MDR-ED238
用580试听时,和直插其他随身听或者手机的耳机输出,确实感觉眼前一亮,就风格来说,一听就是高指标带来的高解析度,丝毫毕现的感觉,声底干净,声场开阔,耳机音量调到什么位置,都不会出现可闻的底噪,这样的监听风格效果才是HIFI的本意。 尤其高电压和分立耳放电路的设计,对高阻耳机的推力足够,驾驭很轻松。至于耳塞,同样可以听到高解析度,但由于MX371这类耳塞有漏音,所以实际进入耳朵的高频是有损失的,自然听感没有耳机那么舒服。而MDR-ED238这类导管耳塞,本意就是增加低频的,自然听起来低频更好但高频较暗,如果一定要耳塞来配合,反倒这类加强了低频的耳塞更适合多数发烧友的耳朵。
评测二:同轴输出对比测试
M1同轴输出与RME9632声卡同轴输出对比 用同样的功放和音箱欣赏
PC端的播放软件有FOOBAR2000和J RIVER。系统正版WIN 8.1专业版。
DAC:小明1541
同轴输出上的感觉,应该能体现出M1高解析度的特点,相比9632的同轴输出,M1播放器稍微明亮,因此直观听感上就是细节更清晰,但整体的厚度则偏薄一些,区别并不太大,但是是可闻的区别。无论是降央卓玛、还是陈洁丽,还是我的声音,用M1听了都觉得年轻了好几岁。对我感受而言,播放器的同轴输出至少达到2000元以上的声卡的素质。而且要知道,RME声卡的重在驱动的稳定性和数字接口品质,最多10%的成本花在ADDA转换器上。对于那些用现成控制器的声卡,比如VT17XX系列或者CMI系列的声卡,估计难以达到M1的素质。
总体来说,M1的风格偏向于真正意义上的HIFI,直白的监听风格,对于音乐作品中的细节,瑕疵都能体现出来,适合流行,发烧碟、摇滚等风格。加上高品质的分立耳放电路,可以轻松推动高阻耳机。综合起来,就便携式播放器来说,在音质上,无论客观性能指标,还是我个人的主观听感,都是远超常见的CD随身听、MP3等便携式音源的。但对于一众喜欢调音的发烧友来说,尤其是喜欢胆机的发烧友来说,并不适合。即使M1未来可以更换DAC和耳放模块,也不太可能做出胆机的音色。光一个输出牛的染色,不是单纯用电容电阻能调出来的。
说到密度,综合玩录音和听音上的理解和最近玩牛的感受,我想说一下我对“密度”的理解,密度高不等于细节高,更不等于HIFI。在专业录音领域,很多顶级的模拟设备品牌,例如STUDER、SSL、NEVE、API等,在话放、EQ等产品中,几乎无一例外的使用了输入输出牛进行隔离耦合,使用了牛之后,听起来声音会变厚实,暖,丝滑,声音更有质感,正是所谓的“密度高”或“模拟味”,但这样一来高频就稍微不够清亮,略少些高频细节,听感上主要是突出中频上,而整机客观实测仍然能做到高指标,这种做法既保证了参数性能,又可以调节出自家特有的“味道”。在放音领域也是一样的道理,除了常见的胆功放使用输出牛,一些石机也用了输入牛代替电容耦合,都会给声音染上上面所说的风格。因此,“高密度”实际上是一种容易讨好人耳朵的音染,M1从我的理解而言,具备了高细节和高解析度,但少了些密度感,或者说几乎无音染。
最后,关于外观,由于是工程机,外壳不是最后成品的样子,所以就不过多的评论了。个人只有两点意见,一是音量电位器的旋钮确实是影响整体外观的主要问题,当然出于音质考虑,用电位器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旋钮的高度可以低矮一些,例如3-4mm左右,能方便调节即可,目前的旋钮仍然显得太高,对于便携使用而言,可能经常放到包里或者口袋,多少会影响便利性。二是同轴输出接口是通过3.5mm插头转RCA插头使用,对于偶尔使用同轴的用家来说,也没多大问题,但对于经常使用和插拔的用家来说,3.5mm的插头本身比较脆弱,而RCA插头上如果使用发烧的同轴线,头子都是比较粗重的,放置和移动过程中都容易造成3.5mm插座松动,况且这个小配件也容易丢失。如果能改成凹陷式的标准RCA头,或者直接光纤输出,或许会更耐用。
评测辛苦了 关注中,不知论坛推出前楼主提到的问题是不是可以都改进完成。
星期天有幸试听过。声音效果非常超值。 我也收到测试机一台,同轴输出得益于电池供电,比X5更干净,内核应该一样,素质差不多。买一台M1相当于一台X5A加耳放,超值!耳放部分希望正式版对低阻耳机优化一下。 听过第一版工程机,第二版效果应该更好吧 lz的机器应该就是第二版了吧。。。头版用的普通的晶振好像。。。 好期待,哈哈
为什么是同轴输出,而不是线路输出?同轴还得再接DAC而不能直接接功放的 随身听产品, 我个人比较偏向有耳机输出与线路输出两种方式.
对于有数码输出而没有线路输出, 反而兴趣不大.
对于有线路输出的随身听产品大大可以方便一些汽车驾驶人士, 因为好多车机都没有数码输入功能, 反而线路输入功能就一定有.
lauho 发表于 2014-5-4 22: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随身听产品, 我个人比较偏向有耳机输出与线路输出两种方式.
对于有数码输出而没有线路输出, 反而兴趣不大 ...
完全同意,接功放也方便许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