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党 or 音乐党
本帖最后由 longjoe360 于 2013-10-18 08:59 编辑本文章节选转载自本论坛,非本人所写,讨论论坛风气现状。编辑有些乱,喜与不喜都可以讨论。
什么的声音算好声音呢?
或者说,在这个论坛,乃至在整个网络上,真正喜欢音乐的和音响的发烧友区别在哪里?
根据这么多年的观察,发现,喜欢音乐的人更在乎音乐带给人的美,乃至自身情绪随音符的变动,对旋律和节奏十分敏感,更在乎演奏者的水准和作品的意境,而音响发烧友更关注是放出音乐的工具,说白点,就是工具爱好者,要求工具出来的声音华丽,舒服。具体点就是细节要好,关注更多的是音效,至于音乐的内涵是什么样子,几个乐团对同一首曲子的演绎区别,自己能不能感受到,或者说器材有没有遮掩作品的内涵,说真话,感到没几个人注意和关注的,基本呈现的是近乎浮躁的心态,一首歌基本上听不完就想切下一首,十分挑剔,蛙声的数目够不够,低音鼓够不够分量,至于后面的音乐表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蛙声要够,鼓声要震撼,过分追求听觉上的华丽和动感(这个也是区别高档低端的常用标准)。而真正喜欢音乐的人,首先更多关注的是音乐本身的那种人,其次再进一步关注的是器材对音乐内涵的诠释。这两种人或两种现象,都有缺陷。前一种人白白浪费了器材,一辈子都没完整的把老贝《命运》听完整一遍,整体陶醉在音效下,或者对华丽的音色的沾沾自喜下。已经忘记了器材是为听音乐和享受音乐服务的。后着,大多却是对器材要求很低的人,只要能响,对他来说,传递的信息就够了。给人的感觉是前者注意的是肉体、后者注重的是精神,这两种状况其实都有点偏颇的。
那真正的好声音是什么呢?,我认为,能把音乐内涵准确、到位传递的声音,就是好声音。一种声音,让你忘记了音响的所有术语,只留下了感动,就是好声音。在听音乐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了高音很靓,低音很猛,那这就不是我眼里的好声音,真正的好声音是于无声处,潜移默化,不容许你分割判断的,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的,全部恰到好处的。可惜,从目前来看,就这个我认为的好声标准,能完全达到的真不多。这个标准也是我作为自己校音终极目标。也是我一直在逼近的目标。
为什么有的系统无法感染我们,我认为是声音缺陷明显和或者说特色明显。先说缺陷,如果声音发紧,声场平面,层次感不够,高音刺耳,中音硬冲,声音全无圆润的感觉,那么,这个声音感动你真不太容易,除非作品十分优秀。再说特色,过分多的细节,华丽,音效都会迁移或者影响人对音乐的整体理解和全部感受,只是,我觉得细节,华丽,音效的这些特点,在我们音响发烧友来眼里,确是最至关重要的东西,往往大部分认同这才是真正的好声,就如同美女的确会让我误认为他的心灵也是完美的,干扰了我们对她内涵及其魅力的解读。我想强调的是华丽是暂时的,魅力是永恒的,如果这个机子一开声后一切都很平淡,没有特色,没有亮点,不强调什么,你听了一年,完整的听了很多作品,那就对了,这个是对的声音,。
老手新手存在的毛病基本是一样的,这个毛病就是听音乐时候的浮躁,只是老烧和初烧浮躁多少不同而已。当然了,听音水平的提高也是境界的提高,也是一个心灵沉淀的过程,既然是境界的提高,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去伪存真的过程,也是顿悟和豁然开朗的过程,希望大家在享受音乐之余,顺带思考下我所说的。
器材就是一个工具,其实也就是一个演绎音乐的工具,作为听音乐的工具,那什么样的工具是合格的,我认为,那就是把音乐的感**彩淋漓尽致表达出来的器材是合格的,而不是把音效统统陈列表现出来的,如同一幅画一样,随便扔个山 ,添个水,那不叫画,那叫涂鸦,山水表现出的意境才是画,这个是我的认识,同样也是做器材风格的偏重点。
但是,你看看我们有多矛盾,嘴里口口声声的说着买器材是为了听音乐,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却不由自主的集中在庸俗的音效上,音色上,细节上,很快变成了器材的挑刺家,浮躁的无法听完一张碟,一个上午就在换碟,把cd折腾的够呛,出现这个现象,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器材抓不住人心,把音乐的感情释放不出来,另一方面,更多是我们很多烧友对音乐的感受力实在是很差,可能是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对这些抽象的音符,经常无法静下心来听,有那么一点点的浮躁,我想作为这样一个音响发烧友是可悲的,其实,我也在有意无意的范着这样的错误。
我开车回家需要一个半小时,这期间我发现,这个阶段我才是欣赏音乐的好时间,因为开车换碟不方便,其次,汽车音响的细节不多,我没法注意到细节和音色,声场,只有音乐,我有时再想,不完美的声音却能让我们注意到音乐,而完美的高保真,却让我们过多的追求声音的音效,而忽视的音符,如同,粗茶淡饭更多的是摄取营养,山珍海味我们却忽视他的营养更多的在意味觉的快感。
听过现场没,在现场作为一名发烧友怎能不留意现场的音质和音效,只是注意力停留在上面的时间很短的,很快的,你就融入到音乐中去了,如果不是一位音响发烧友,我想他直接就感受音乐了,不象我们发烧友这样的悲哀,把声音割裂开来,断开,条件反射式的评估高中低音,音色、音效。
不过聆听现场最终都会停留在欣赏音乐本身上的,仔细听听的现场声音和音响发出的声音,现场的声音更能让我们很快的融入到音乐的感情层次上的,而音响就慢了很多,为什么,我始终认为,过多的细节,华美的某一频段,干扰了我们对音乐感情的感受,特别是伪细节,和华丽,这些特点在我眼里,就是一种不平衡,吸引着我们的耳朵注意力,而干扰了对音乐作品的整体理解。现场为我们校音提供了一个参考,现场的细节是不是比音响还多的,泛音是不是更丰富,其实听过现场的朋友,更多发现乐器发出的声音比音响收得快,泛音少,但是密度大的惊人,如果把我们当成音乐发烧友,而不是音响发烧友,那么校音就有新的标准了,就是合理声音之间的比例,让其平衡,当然,这种比例基本上是用数字无法表述的,这是一种感觉,是听完就与音乐共振的一种感受。
再具体点,就是做到平衡,让全频段都圆润起来。很多有特点的器材,其实就是好听点,但是太好听了恰恰阻滞了音乐感情的释放。
再详细点,就是做的就是一种忽视,忽视让人耳朵舒服的特点,让你忽视器材的存在,让你忽视高中低音,脑子里全是音乐,这就是校音的目标。(完) 说得很好,支持一下。
但,我们这个坛子,毕竟是个音响(DIY)的为主,假设为了K歌,就不在这里混了,假设谱曲也不能在这里,等等。
大家都想做出个声音无限好的JJ,来这个坛子里的烧友,一般都不是容易满足现有声音或技术的,如果普通随身听都能满足的乐友,就不会来这里了。 支持long老板 又是好和坏的问题,HI友有多派,有玩器材,有玩音乐的,谁好谁坏谁知道,
何况每个人要求不一样,合自己口味就是好的,不合自己口味就是坏的。 口味不一样,所以众口难调啊!!!我更喜欢还原度高的器材,就像现场听到的一样,是最好的!!!:lol 当有触动你心灵的乐韵在一瞬间感动内心深处的时候。记住那状态记住那瞬间。除非你想继续有更好的效果而改变。要不停留在那一瞬间吧! 甜蜜蜜你笑得多甜蜜。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handshake说太多了。字太多了。上文的好与不好不重要了:handshake 说的不错,赞一个!现在不只是这个方面人浮躁吧,感觉每个方面都浮躁的很:lol 好奇听完《黑色星期五》去做空中飞人的人兄是因为器材重播效果好还是因为曲子作得好还是演奏得好才有这种冲动的? 本帖最后由 天地松音 于 2013-10-18 06:30 编辑
没有精准的器材是如何能传递出准确的音乐内函的?这点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也就是说:传播准确的音乐内函不需要器材的精确度?谁能解释清楚? 间好怎天听了一套把蔡琴播成邓丽君的器材(这套器材真的非常甜),你们说我是该被邓丽君的音乐内函打动呢?还是应被蔡琴的音乐内函打动?还是应该不管她是谁,只要知道是女人唱的就行? 我认为,能把音乐内涵准确、到位传递的声音,就是好声音。
如果以上我说的不属音乐内函,那么这个音乐内函是什么?能说详细吗? 我的理解是这些人对器材不断的追求,正是为了“准确”二字,他们没有冲突。 天地松音 发表于 2013-10-18 06:55
我的理解是这些人对器材不断的追求,正是为了“准确”二字,他们没有冲突。
器材党与音乐党的区别 器材裆拿音乐当工具,音乐裆拿器材当工具。经典吧? ;P 奇怪 我怎感到有老魏的广告词 本帖最后由 Mobil 于 2013-10-19 00:18 编辑
器材当然是为音乐服务的,现科技已初成见效,相信以后肯定不用DIY这么麻烦的事了,介时谁都能享受到真正的HIFI,唉,新人类好呀 longjoe360 发表于 2013-10-18 08: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器材党与音乐党的区别
是的,我不否认这种区别在现实中的存在。
但是这种区别确实没必要。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