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是针对听觉上“松散”、“散乱”的反义词吧。反映在指标上主要与动态范围大小相关。动态够大,不仅表现出力度,在人声及乐器等细节方面更显饱满、有张力感。这大概就是指的所谓声音密度吧。
不过声学里还真有“声质量”单位(类比力学的质量或电学的电感量),但估计不会有人用它来描述声音的。 密度这种抽象的说法,在音频上大概可以与码率 波形的完整性相似吧
比如64K的MP3与128K的MP3比或者与1000多K的无损比,记录声音的码率越高 应该说密度就高一些
另外在还原模拟波形上 16BIT44.1K的数据 应该是比SACD 的DSD 64128还有 24BIT 96K规格要差很多,这种比较用密度来说也可以 密度越高听得越清楚,反之低到一定程度听不清歌手在唱什么鬼。 音乐贵族 发表于 2014-11-30 16:51
比如水分子,气体时密度最低。液体时高些。结冰时最高。
声音密度高的歌常家,才能在交响曲中伴唱,才能在 ...
:lol第一句错了,结冰时,浮于水面,说明冰的密度是比水低的。 HI-FI发烧——先是烧线路、烧管子、烧喇叭。烧一遍开始迷糊了就烧电阻、烧电容。发现找到点感觉了便改烧线、烧焊锡了。终于自觉炉火纯青不能自拔了,晋级烧房间、烧耳朵。。。。呵呵!越来越感觉找不着北了,最后发现只有烧术语才是最实在的,想怎么烧就怎么烧,任性! 由于不能用称称,不能用尺量,只能靠自己慢慢去感受了。 ycz 发表于 2016-8-13 20:14
由于不能用称称,不能用尺量,只能靠自己慢慢去感受了。
所以听感其实就是永远读不懂的别人耳朵的感受:lol
题外话:此耳的感受并经嘴巴描述为“肥腻”时,极有可能变成彼耳的“醇厚”,所以说烧术语是最爽的;P haluo 发表于 2016-8-13 17:51
第一句错了,结冰时,浮于水面,说明冰的密度是比水低的。
透过表像看本质。好嘢! 其实,高音、低音同样存在密度的大小,只不过一般人较难分辨罢了。中频密度的强调,原因是音乐和歌曲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这部分,而且人们通常接触的比较多也容易分辨,因此,比较强调并特别有所要求。很多人都用音色、音质予以理解应该是不全面的。中频密度---表达上其实应该好简单,就是中频段像真,基波及谐波保全越完整(如掉失、添加、扭曲等),密度就越高,跟好不好听没有什么关系。就像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唱歌,一件抵挡乐器奏乐,不好听,但机器能不失真播放也是密度高的。 听过现场演奏就能理解密度了,清晰结实饱满,大声却不刮耳。 其实声密度也是分低频中低频中频中高频高频超高频几个部分的,整体都平衡的声密度是最丰满的,它跟传播能力有关,比如1米测试的频响跟2米测试的频响一样,跟4米、8米都一样,只是能量呈现负6dB的衰减,这是一只很好的音箱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DIY的音箱,1米2米都还可以,到了4米就开始高音部分出现衰减了8米都觉得高音好像没有了,低频出现弱了一些,这些都是声密度不平衡的表现。
实际上影响声密度的原因,就是喇叭的基波,一些喇叭的泛音丰富,听感挺好,可是泛音是没有很好的传播能量,一些朋友的分频器的分频点取在泛音比较丰富的区域,做测试的时候就将泛音加入参考了,就会出现某一些区域的声密度不够了。这些问题常常出现在国产的线性阵列上。 终上所述,我真的理解不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