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体系和标准的问题。
在一些高清电影中的录音品质明显高于 纯声碟。因为CD的标准一直没有更新,就像原本磁带机的磁带还能做得更小更薄,但最后也就那样了。
所有的东西就目前的世界而言,就是经济驱动力。一部电影也许有几亿的收获,其中使用的影像和音乐采集收录系统,才能代表这个时代中高端的技术水平,而极高端的东西,都用在航空,科研,或在研究所里。
也有声学系统,能采集100khz或更高的频率。而民用的一般22khz,高端些35khz 45khz.就这样,还被指为没什么意义。其实很多东西,就是几个人,一小群人说了算的。大部分人跟着用就对了。
看看文明的发展趋势。
文字--电台播音--视频网站,就能发现,为什么cd不继续猛进步了。
因为将来将是视频附带音频的媒体表达天下,而且唱片公司也发现,卖cd不如代言,代言不如演唱会。所以音乐保真做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了,能引出追星族就可以了,然后现场表演才是赢利点。
除非有什么能让人疯狂的音乐新品种出现,从而让整个音频事业体系有经济驱动力,从而实现进步 。
看看音乐的起源,不管中国还是欧美,都是贵族玩的。普通人也玩,但是多半用于祈祷和祭祀。
所以音乐这玩意,早期就是玩个贵族范。这才是玩的核心。后面流行音乐来了,这就是一个种质的改变,从而导致了世界的技术来匹配这个市场。
现在的问题在于,下一个新的音乐艺术爆发点在哪里。或者说,声音出现了 继朗诵、歌唱之后,新的表达方式。但即便如此,现有的设备也没什么提高的必要,因为人的声音就那么点频响范围。最多是 录音的定位、编码、回放等环节优化一下。
当然为了数字的超准确性,也可以分频录音,一个频率段用特殊的话筒来采集。而听音距离,可以多轨,半米,一米,两米,实打实的去录,然后多轨一起发布,一首3分钟的歌就一张dvd的容量,自己想听什么距离,什么生场的,就选择相应的录音轨交集。但说回来,这样理论提高的了,但是没啥意义。 好视点!有点类似当初刚引入英超直播时的感觉。 看来我们的论坛重心在于DIY,对于HIFI技术及理论并不太关注,面对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体系都没有什么反响?我们不是都在寻求音响如何出好声音的方法吗?可是当好办法摆在面前时却无动于衷?:L 无论如何,能探索动态测试,是一种进步。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Lz现在宣布”中国音响从此站起来了“。可是家通通是洋货。 20-20 发表于 2013-4-21 00: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根据你的理论体系,做一样,只一样,如成功,诺贝尔奘是你的了。
我的理论体系本来就源自于实验,现在已经有实验系统一套(音源播放器,数字解码器,前级,功放,信号传输线),其表现已经可以完全改变对传统电声音响的不良印象,其中的功放只有10瓦的功率,却可以轻松推动被业界公认为最难推的83DB灵敏度的丹拿琴柏3书架箱(可以令其出彩),已经创造了奇迹,要是有音响类的若贝尔奖本人受之无愧!
欢迎大家前来试听,或者到有本人参加的音展试听。 20-20 发表于 2013-4-21 00: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根据你的理论体系,做一样,只一样,如成功,诺贝尔奘是你的了。
我的理论体系本来就源自于实验,现在已经有实验系统一套(音源播放器,数字解码器,前级,功放,信号传输线),其表现已经可以完全改变对传统电声音响的不良印象,其中的功放只有10瓦的功率,却可以轻松推动被业界公认为最难推的83DB灵敏度的丹拿琴柏3书架箱(可以令其出彩),已经创造了奇迹,要是有音响类的若贝尔奖本人受之无愧!
欢迎大家前来试听,或者到有本人参加的音展试听。
RE: 高传真与原声态音响
阿杜 发表于 2013-4-21 12: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我的理论体系本来就源自于实验,现在已经有实验系统一套(音源播放器,数字解码器,前级,功放,信号传输 ...
哎呀呀,好… 详细得很 为升级,继续帮顶 华南小烧 发表于 2013-4-21 01: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Lz现在宣布”中国音响从此站起来了“。可是家通通是洋货 ...
虽然众望所归,无奈势单力薄 ;一旦有识之士给力助力, "中国音响从此站起来"指日可待。
RE: 高传真与原声态音响
阿杜 发表于 2013-4-22 21: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虽然众望所归,无奈势单力薄 ;一旦有识之士给力助力, "中国音响从此站起来"指日可待。
好好加油啊Lz,顶你 本帖最后由 大尾鱼 于 2013-4-23 11:50 编辑
无保留地赞赏阿杜兄弟关于动态隔离的观点。
"原声态音响要求必须提高信号处理电路对输入声乐信号的绝对线性输出控制能力,杜绝外部因素对讯号产生影响。传统的半导体音频信号放大电路的主控制管其动态工作电流往往是处在某个局部区间范围内(区间工作方式),只要输出电流发生变化必然影响输入的工作(区间)点,从而影响输入与输出信号之间的线性关系。因此设计中必须令放大器的主控制管随时处在点工作状态,使得放大器输入电压与输出电流彻底隔离,亦可看作是输入与输出阻抗的动态隔离,使得放大器在其工作频段内具有平直的输入与输出阻抗特性。
音响的直流稳压供电环节至关重要,是外部因素影响系统频响的关键。通常传统的稳压电路设计只要求其低频直流参数而忽略了其高频特性,导致外部的高频干扰通过稳压电源进入信号处理电路环节,产生非线性调制。我们可以通过高频示波器观察到直流电压上叠加的高频毛刺波形,虽然只有毫伏或微伏级别,却是影响电路输出频响的罪魁祸首之一。因此必须提高稳压电路的高频处理能力,彻底隔断高频杂讯的通过路径。实践证明,将音响系统的低频稳压电路改换高速稳压电源后,其声乐还原的细节及平顺性获得大幅提升。"
如何做到放大器输入电压与输出电流彻底隔离又保持动态响应…? 本帖最后由 阿杜 于 2013-4-28 20:51 编辑
大尾鱼 发表于 2013-4-23 11: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无保留地赞赏阿杜兄弟关于动态隔离的观点。
"原声态音响要求必须提高信号处理电路对输入声乐信号的绝对线 ...
如何做到放大器输入电压与输出电流彻底隔离又保持动态响应…?
在具体电路的设计上,高手应该多的是,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具体方法是很多的,本人的实验设计并不一定是最简洁的,因涉及到具体电路及很多的细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线下交流。
实际上有许多名机的经典电路架构已有不俗的表现但同样存在问题,我以前经常根据以上原则对有些名机电路做些许的改动其声乐表现立马有大幅度的提升。例如功率末级的达林顿输出架构,如果将其改成倒达林顿架构(推动管大静态电流),其整体综合声乐表现必有大幅的提升,实际上就是提高了输出级的动态输入阻抗及降低了输出级的输出阻抗,且可以保证始终有一定量的由推动管提供的下偏电流。我的0DB理想电流输出架构就是源自于这样的实验产生的思路。 阿杜 发表于 2013-4-21 12: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的理论体系本来就源自于实验,现在已经有实验系统一套(音源播放器,数字解码器,前级,功放,信号传输 ...
那不如把你的东西发出来让大家巡回试听一下~ 阿杜 发表于 2013-4-28 20: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何做到放大器输入电压与输出电流彻底隔离又保持动态响应…?
在具体电路的设计上,高手应该多 ...
再次赞赏阿杜兄弟。兄弟的回答对在下来说是再清晰不过了。愿静侯成功的喜信! 本帖最后由 阿杜 于 2013-4-29 17:13 编辑
大尾鱼 发表于 2013-4-29 06: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再次赞赏阿杜兄弟。兄弟的回答对在下来说是再清晰不过了。愿静侯成功的喜信!
有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令我信心倍增,谢谢!:victory: 原声态的概念实际上类似于于高清的概念,传统的高清音响只注重理论指标而忽略了实时的状况,无论是模拟还是数字的实际工作状况都没能做到实时的幅值到位,即该到位时没有及时到位,从模拟的角度来看是幅度的晃动,从数字的角度来看就是时基的晃动,因此传统高清音响是被大打折扣了的,其声乐表现不佳就容易理解了。由于传统信号处理通道对信息的限制,现实中无论我们如何提高数字信号的规格,其声乐表现并没能有相应的提高,反而是低清规格的模拟LP信源能有上佳的表现,原因在于其避免了数字处理通道带来的信息损耗(当然必须有高清的唱放)。因此当我们依照原声态的原理,打通所有数字及模拟信号处理环节的信息阻滞,让信息确实畅通无阻,那么只要CD规格的信号就可以让电声音响有超凡脱俗的表现! 噱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