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ruichuang 发表于 2012-9-1 21:18

请教——6F2推6P3P推挽

诚心向DX们请教,先看图

请问
1、B+的电压是否太高了?
2、要改动吗?如何改动?
3、该图如声感如何?

清茶若水 发表于 2012-9-1 22:11

k6是老关的产品。6p3p屏压超极限运用。好在国产货价贱耐操,能这样子设计自有它的道理。输出功率会大一些,失真呢也会随之增加。

lck88lck 发表于 2012-9-1 22:19

合格的6P3PJ电压B+可以上到450V的,没做过这图的不好说,输出牛好不好更关键

atang 发表于 2012-9-2 14:54

这是关氏早期的K6,我有一台在用;后期的改胆整流,B+用360V,要好听关键是牛。

HIFI5200 发表于 2025-9-17 18:13

推挽做到多少W?

6p14 发表于 2025-9-17 18:28

帘栅稳压到250V以下,最好是200-220V(屏压用的太高)

jupeter 发表于 2025-9-17 19:43

HIFI5200 发表于 2025-9-17 18:13
推挽做到多少W?

20-25W

jupeter 发表于 2025-9-17 19:49

这种电路,正值当年负反馈流行年代,认为负反馈无所不能。以目前的听感习惯,一般是不喜欢这种听感的。该电路据说反馈深度达到20DB,,,,,有兴趣者可以算算。

HD711 发表于 2025-9-17 22:27

所谓大环负反馈,有个很生动的比喻是——把吃出来的毛病吃回去;P毫无疑问,负反馈对改善频响有神效,但代价是波形变差,实际听感中,交响乐可能更看重频响,人声、独奏可能更在乎波形。另外,负反馈还可以改善阻尼,就是不知道这种改善对于多极管来说意义大不大?

jupeter 发表于 2025-9-18 00:52

HD711 发表于 2025-9-17 22:27
所谓大环负反馈,有个很生动的比喻是——把吃出来的毛病吃回去毫无疑问,负反馈对改善频响有神效,但代价 ...

不是那么回事儿。负反馈相当于,把输出的取个样,跟输入的进行比较,哪里有差距就现场改进。负反馈不止能改进频响,还能改进管子的差异、管子的内阻,对喇叭的控制、声音的失真等等。现代的电路离开负反馈几乎没法运行。适当的负反馈对改进电路性能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胆收音头 发表于 2025-9-18 06:07

院长看看这个图怎样,和一楼图架构差不多

jupeter 发表于 2025-9-18 11:30

本帖最后由 jupeter 于 2025-9-18 16:19 编辑

胆收音头 发表于 2025-9-18 06:07
院长看看这个图怎样,和一楼图架构差不多

是的,两个电路结构差不多,包括我上世纪90年代组装的大极典VAA70MKII套件,都雷同。第一级都由五极管做主增益放大,前图K6,用6F2,放大倍数200多倍,后者用6SJ7,放大倍数100多倍,经过屏阴分割倒相,按增益0.85、末级增益10倍、输出牛6K,都以输出25W功率为准,可以粗略估计出第一张图的反馈深度是6倍多,大约16db,输入灵敏度是1Vrms。第二张图明显反馈太深了,反馈深度9倍多,19db.输入灵敏度低至3Vrms以上,可能还另外需要一个前级驱动。
总体来说,这种大力宝电路,包括威廉逊电路等,都是采用大环路负反馈,来改善功放的指标。如同早期的晶体管机一样(晶体管机反馈深度达到100倍左右,40db)。这样做的结果无非是静态指标很高,瞬态反应劣化,实际听感不尽人意(胆机石声??败坏了推挽的名头)。对于末级是五极管或束射管标接输出的电路,不加负反馈难以避免内阻太大的问题,加上本地负反馈,则因本级增益不大,效果并不明显。用小环负反馈,又因前面是屏阴分割倒相,手段难以施展,所以对于这类历史名机线路,我们切不可原封照搬,要结合今天的音源情况和听感要求,改用新的电路手段去设计电路结构。后期的改进电路不外乎化整为零,将大环路负反馈分散至各级,或者小环,降低各级增益。例如末级管改成超线性或三接、增加阴极负反馈绕组、倒相级用自动平衡倒相、第一级改用三极管等针对性措施。具体暂不详述。

QLB191 发表于 2025-9-18 16:15

jupeter 发表于 2025-9-18 11:30
是的,两个电路结构差不多,包括我上世纪90年代组装的大极典VAA70MKII套件,都雷同。第一级都由五极管 ...

受教了。谢谢院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请教——6F2推6P3P推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