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APE,FLAC,盗版CD与原CD的差别(转载)
无损APE,FLAC,盗版CD与原CD的差别(转载)// 我也算是个发烧友,最近对无损压缩格式的的音质问题产生了思考,这篇文章涉及到了数字化音乐的原理,对现在流行的
// 音响DAC的制作有借鉴意义
// 以下为转载
有关原版、盗版激光唱片与数字无损格式转制文件在理论及实际听感上的差别,现在一时找不到了。。。再转载一次
我只收藏原版唱片 ,自打来了MTT论坛之后,在朋友们的鼓励与帮助下,转制分享了不少个人收藏。在转制完毕后,也初略比较了一下APE与唱片,个人主观感觉:]还是有些许差别的,不管是历史录音还是发烧唱片,即使在电脑的回放系统上。
盗版碟与正版碟的音质到底有没有差别?这是很多发烧友很关心的问题,因为如果没有什么差别或差别可以忽略不计的话,我们多花近十倍的价钱去买所谓的正版、特别是买老外的正版就显得太愚蠢了。
有些烧友们也许会不服气:我们玩电脑,装的Windows 98和其他软件全都是盗版的,而所用的CD-ROM档次也一般,为什么效果和装正版软件的效果是一样的,也没有看见电脑经常死机啊!如果正碟和盗版相差很大的话,一个0或1不同就有可能导致执行动作完全不一样的软件岂不要乱套?
作为计算机工程师的我,可以告诉你其中奥秘:电脑光碟的数据格式与CD上的音乐数据格式是不同的。电脑光碟的数据中夹带着大量的冗余纠错码和扇区定位信息,因此光驱在读盘时,发现定位不对,就会在空转过程中反复调整光头使之适应(你经常可听到光驱在作这种调整时异常声音),如果发现数据中有错误,可利用其中的冗余纠错码来自动修正错误的数据。如果错误太多,无法自动修正错误的话,电脑就只好罢工,告诉你它无能为力。因此对电脑光碟来说,只存在能不能读得出的问题,而很少出现会读错的问题。这样,光驱的好坏只表现在速度的快慢和读片能力的强弱,而不可能像CD转盘那样,价格可以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而CD格式是在还没有发明个人电脑时确定的,当时的技术局限就使得CD数据格式先天不足,CD数据中冗余纠错码比CD-ROM中的要少得多, 一部分纠错码甚至与音乐数据放在不同的光道上,最要命的是CD没有扇区标记。CD机光头读取0或1的数字音乐讯号是以恒定线速度进行的,沿螺线的信息线路由内圈向外部读取,一旦它开播就只能这么均速走下去,不能停顿不能等待(否则由于没有扇区它就再回不到那个停顿点),一旦出现电压等其它电气环境的波动、CD机转盘稳定性稍差点或CD碟的质量差一点的话,CD机就会读到错误的数据(在正确的时刻读到的错误数据,或在错误时刻读到的正确数据对CD重放说都是错误数据),这时它绝对不会停下来反复读某一段,也不会因为无法修正错误而罢工(你用电脑光驱听CD时更能感受这一点),只能采取插值算法蒙混过关,因此从CD上读到的数据是什么,与CD机转盘的质量和原碟本身的制作质量都有很大的关系;从光盘上读出的软件数据是先放入电脑内存后再来执行的,因此所有的0和1迟一点早一点读出没有关系,而CD就不同了,0和1的读出必须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时间不同步将严重影响音质(亦即“在错误时刻读到的正确数据”),这就是所谓的“时基误差”(JITTER)。所有这一切,导致了一张CD上数据是不可能像电脑光盘上的一样完全被复制,也导致了CD转盘的优劣对最后播放的声音至关重要,而CD转盘和解码器的优劣和配合决定了时基误差的多少,这样才造成了现在CD机价格可以相差几百倍的现实。说来可悲,这全是由于CD的发明者一手造成的!如果当初发明的CD格式像现在的CD-ROM一样加进了大量的纠错码和定位信息,同时加入更多的时间同步信息消除时基误差,现在就不可能有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CD机出现,我们现在用三四百元的CD机听到的声音与用几千元CD机听到的声音也会完全相同,盗版碟就像现在的盗版软件一样完全与正版无异。
当然,这里所说的正版碟不包括国内CD厂商的产品,更不包括所谓的引进版。国内的所谓正版碟是败坏正版碟声誉的罪魁祸首,他们才是真正的牟取暴利。许多烧友认为正版碟与盗版碟音质没差别,主要是从这些所谓的正版和它们的盗版相比较来得出的结论。
音频CD的复杂化,有一点原因是在于它的纠错机制,没有数据CD那么完善,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播放,也就是必然存在一个数模转换的过程,如果不存在这个过程,他就毫无神秘性可言。对于数据CD来说,只有彻头彻尾的外行才会以为一张正版压制的WINDOWS,和刻录出的这张盘有什么不同,甚至以为正版盘安装以后效果更好。撇开版权问题不谈,这种观点纯粹是个笑话。同理,即使对于音频CD,在数字的阶段,也是可以完美复制的,即使经过APE压缩,也完全无损。只有计算机的门外汉,才会以为在压缩还原过程中丢失了什么。抓取的WAV文件,在计算机中被认为和任何文件一样,都只是二进制数字的集合,没有任何特殊性。同样WINRAR也可以压缩WAV文件,是否你也会失去对WINRAR的信心?要知道在压缩中,很多类型的文件,只要一个字节的偏差,就会有彻地灾难性的后果,对于计算机处理二进制数字的本领,你应该绝对放心。
通过合适的抓轨软件,目前是EAC最为优秀,经过适当设置,特别是关于光驱和刻录机偏移的设置,作出的镜像,经刻录机刻录还原,完全能够做出在数字层面上,也就是内容上和原版100%完全一样的复制品,这个说法可以通过第二次抓轨,用最严格的二进制比较方式来比较复制品和原版的差异,结果是完全一样,而且不管你是用了50元一张的最好的AUDIO专用刻录盘,还是1.x一张的低价盘(前提是没有质量问题),数字的比较仍旧是相同的。
所以,在拷贝和复制过程中, 音频CD所包含的数字信息,能够做到完全没有损失,可以通过科学来验证。有些人抱着人不可两次踏入一条河流的哲学思想,总是认为差异不可避免,但实际上这种猜想完全不适用于数字领域。甚至有人认为同一张盘一首歌,两次抓轨生成的硬盘上的WAV文件(说到文件,其含义是完全摆脱介质影响,不要争论硬盘的不同位置声音是否不同的无聊问题),经过数字比较完全一致的,也仍旧是不同的,会有不同听感,这种想法极其荒谬,实际上就是在说耳朵能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分辨不存在的差异,不知道这算是虚无主义还是传统玄学。
//这段写的很精彩,上升到哲学高度了!
数字完了就要播放,可惜人的耳朵是没有办法欣赏0,1的二进制数字的,如果能够进化到如此程度,倒是省却了太多麻烦,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因为人体的构造,实际上我们无法直接感知一切数字的东西,你的所有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都只能感受模拟化的东西,这些感觉都只能辨识程度,而不能绝对精确化,这就是模拟的和数字化的区别。话归原题,我们想要听到数字化的CD发出声音,就必须把数字的CD转化为模拟的电流,再通过电流推动扬声器,发出我们听到的声音。这期间经过多重复杂转换,优美的声音或者劣化的声音,由此产生。
模拟的世界,就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在这个概念里,只有尽可能而没有绝对。想要完美还原一把小提琴的声音,只有再次找到这把小提琴(这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及时间因素),正是因为完全精确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对于听感的概念,有太多歧义。想想一把小提琴的构成,再想想音响单元的振膜构成,就可以知道所谓还原是不可能的任务,而听过现场古典音乐会的朋友,都知道现场和CD完全是两种声音。
话归原题,说说为什么刻录盘和原版的声音不一样,关于这个技术问题,早前已经有了精辟的推论,引用如下:
Jitter一般翻译作时基误差,是数位音讯音质劣化的杀手。 Jitter 造成声音的改变可是成因却非资料本身的错误,而是资料的时间部分出错了。在之前数位化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一个取样点包括振幅和时间这两项资料,而 jitter 造成振幅没有在准确的时间呈现出来,因此造成波型扭曲。在普通的 CD Player 中,由于读取机构是由资料流量来判断转速是否合宜,而电路的工作时脉又是以读出的一连串数位讯号的多少来决定,因此当转速不稳定时,每秒读出的资料数量就有误差,而电路工作时脉就受到影响,由电路工作时间所决定的各个取样点的出现时间与实际的时间就产生误差,这就是 jitter 的成因。还有很多影响工作时脉的原因都可能造成 jitter ,例如 CD 的重量与厚度是否均匀影响转动稳定性,反射面的材质, CD 转盘到 DAC 之间的连接线,都会造成 jitter 而影响音质。要避免 jitter 发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 re-clock ,将接收的数位讯号先存到缓冲记忆体中,然后用一个精准的时钟重新排列这些数位讯号,并且让后续的数位电路都以这个时钟为运作基准。有些 Hi-End 器材使用不同于一般 S/PDIF 的单线数位传输介面,加入包含时钟讯号的接线用意即在此。
或许读者仍对于所谓资料正确但是音质受到影响感到疑惑,为了让读者对 jitter 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此提出一个实验结果。先准备一张音乐 CD ,然后复制成另外一张,并用抓音轨软体保证这两张 CD 的资料内容是相同的,可是放到 CD Player 中聆听,却发现两张 CD 的音质有很大差异。我们怀疑 CD Player 的读取机制不如电脑光碟机精准,因此准备了专业用音效卡 CardDeluxe 来做数位录音,将 CD Player 的数位输出 (SPDIF Out) 接至音效卡上。经过多次的比对,我们发现数位录音的结果与直接抓音轨的资料内容相同,也就是说 CD Player 读取并没有问题,影响音质的主要原因是 jitter 。单位时间资料流量不稳定的变动造成 jitter ,但这些资料内容本身并没有出错,因此不能单从数位录音的资料发现错误。一般来讲,除非设计上有瑕疵, jitter 要大到使资料内容出错是不可能的。
以上资料内容从台湾的LukeLo网友撰写的大作《关于数位音乐》中摘录,感兴趣的网友可以找原文观看,内容专业详细,很有借鉴作用。
现在明白了,造成CD音质差异的原因,完全不是凭空臆想的所谓转换损失,刻录盘的本身介质差异,刻录机的精确度限制,注定了它和原版盘在物理上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这两张盘记录信息的凹坑(pit)和平面(land)绝对不可能会是一致的,它们的jitter也不可能是一样的(同理,盗版盘和正版盘,几种不同的刻录盘,甚至不同刻录机烧录的同一种刻录盘,都不可能一样)而压制正版盘片的工艺是玻璃母板制作,类似于印刷术,所以,同一母板在其寿命范围以内,制造出的盘片就有完全类似的凹坑和平面,它们的jitter也会有相当的一致性,这点和刻录的方式完全不可比。
一个悖论:在模拟的世界里,信息经过多重成衍生复制,会一代代劣化,而数字的世界则可以精确克隆。那么这个精确复制下来的刻录盘,如果重新作为载体,进入光盘加工厂,重新制作玻璃母盘,重新压制CD,有没有可能音质超过这个源盘?我的结论是:如果经过认真制作,压制盘的工艺品质本来就超过刻录盘,在完全保留信息的基础上,生产出的盘片完全可以有更好的物理特性,具备更小的的jitter,在音质上超过原来的刻录盘和毫不奇怪。
光盘的jitter对音质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到现在为止,完全没有权威验证,因为音质本身,作为一个模拟指标难以量化,而耳朵收货这句话,其不确定性更是大到无以伦比。且不论每个人对声音的感觉根本就无从比较,也不说听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也是相差很远,想一想,你在心情不错的日子,听到一声响雷,最多只是一惊,而如果在失恋的日子,听到雷声,可能就像雷电劈上心头,已经砉然泪下了。
心理的差异和变动,远大过声音的变动。而CD的jitter造成的音质差异,只能说很小,小到大部分人无法察觉。如果你的音响换个功放,换个CD机,甚至改换一下喇叭的摆位,造成的音质差异都大过原版和刻录盘的区别很多,而如果换一对喇叭,嘿嘿,那就是完全换了一种声音。
//这段也很精彩,音乐与心境关系密切 终结刻录CD与原版CD音质差别之争!以及设备盘片对刻录音质的影响!(转载)
//作者xufayang,发表于 2008-11-2 13:22:51
看了太多太多关于刻录CD音质的争吵了!今天决定倾本人理解结束纷争!如有不同观点请指教!
一。总结性回答问题:
1.用无损格式刻录出来的CD和原版CD是否有差别?
答案:肯定是有的(有亿万分之一的可能无差别)
2.那用无损格式刻录出来的CD音质会比原版的差吗?
答案:如果将原版的CD定义为最佳,那刻录出来的CD都将会比原版差,我们所能追求的只能是尽量接近!这也是部分老鸟宁愿淘原版也不屑自己刻录的原因之一(之二会在第二部分介绍。)
3.不同的刻录设备、CD盘片是否会对无损格式刻录的CD产生影响?(包括刻录机的固件版本、刻录盘的染料等)
答案:会的。
相信以上的3个问题很多人都已经知道答案,我今天讨论的重点在于原因,以上3个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数字记录格式不是1和0吗?是不是原先的100100被错误记录成101010了(打个比方)?
当然不是因为复制的CD和原版CD数据不一样(无损同理),否则的话我们的电脑复制的程序、WORD文件等都不能用了。虽然CD红皮书规范里面允许音乐CD有一定的误码率,但是现在刻录CD上的数据和原版CD,至少硬盘上的数据是一样的。现在的硬件和软件在读取和记录时的误码率已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你的刻录CD至少在数据上是和你硬盘中的一样的。
2.那为什么我的刻录CD和原版CD听着不一样?
这个问题是讨论的关键。因为1和0的数字不能让我们耳朵直接听到,必须转换为我们模拟信号才能“变成”声音。这里就牵涉到DA转换器的问题。DA转换器(Digital-Analog converter)是一个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装置,所有的1和0必须进过它才能变成美妙的音乐;而将模拟音乐信号记录为101010的数字信号的装置叫AD转换器(Analog-Digital converter)。
在模拟音乐信号被送到AD转换器时,一个参考时钟信号会和音频信息一起记录成数字信号;在数字信号还原为模拟信号的时候,参考时钟信号和音频信号一起被DA转换器所接受。这个参考时钟信号十分关键,(我是这么理解参考时钟信号的:指传输音频信息所用的时间)当数字信号从DA里面被转换为模拟信号的时候,会因为马达、驱动电路、控制电路产生的电压波动而改变参考时钟信号,导致无法准确还原数字信号,产生了 jitter。使用不同的刻录盘片、甚至不同的固定CD的转轴 → CD机的工作电压波动不同 → 产生jitter → 影响数字信号准确还原 → 听着不一样了。
3.不同的CD盘片刻录出来为什么音质不一样?
由于不同品牌、批次的刻录CD在物理性质上是不一样的(厚度、重量、光折射率等),所以在同一台CD播放器上播放时,CD产生的工作电压波动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jitter A、jitter B、jitter C,每种jitter对DA转换器影响都不同,导致音质不同。
刻录CD染料同理。
4.为什么不同的刻录机刻出来的CD音质不同?
这个问题解释起来比较简单,因为不同刻录机在同一批盘片上产生的刻痕是不一样的(深浅),正确读取时CD播放器的工作状态也不同,产生的jitter也不同,导致音质不同。
通过以上了解,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1.如果用同一批盘片用同一台刻录机刻录的话,音质应该几乎没区别(别跟我计较用220V电源和110V转220V这些问题) 。2. 采用jitter产生较少的系统能够刻出更接近于原版CD的音质。(这个系统会非产之贵,工厂的生产线。。。。。。。 所以老鸟们宁愿淘原版)。
发两个链接,供参考
一:什么是jitter?http://av.pepo.cn/page/info/info.aspx?id=55410&pages=1
二:jitter听起来是什么样子? http://article.pchome.net/content-40408.html
理论上来说,刻录盘还是有可能跟原版一样的(亿万分之一?)
个人认为,好的刻录系统当然能刻出更好的盘来,但是没必要去攒,真讲究到这份上还是淘原版的算了。
一些成本不高但是可以大大提高刻录CD音质的手段可以考虑,例如换好点的刻录盘,整个稍微好点的CD刻录机。 关于用EAC抓轨的测试 (转载)
关于用EAC抓轨的测试
数字崇拜
本站编者按——Exact Audio Copy是本站重点推荐的一款无损音质CD抓轨软件。网友“数字崇拜”针对这款软件进行了深入的抓轨测试,得出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因此也就有了这篇文章。文中详细介绍了EAC能够做到无损抓轨的原理以及具体的测试过程,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文章——
这两天闲来无事,作了一些抓音轨的试验,本人的机器配置如下:PII400超450,HY128M,EPOX BX3主板。使用两台CDROM:
1.Acer CD650P 50倍速,传输模式 UDMA/33
2.Samsung SC-140 40倍速,传输模式 PIO-4
使用的软件:Exact Audio Copy V0.9 Prebeta 9
实验唱片:
1.Z版 MERCURY Hi-Fi西班牙 编号434 349-2
2.D版 MERCURY Hi-Fi西班牙 盘片白底蓝字,标称贵州音像出版公司发行
测试音轨:使用Track1 BRAZILIAN SLEIGH BELLS
实验一:同一张Z版唱片在不同的CD-ROM上的多次抓取
首先在IDE2接上Acer光驱,进行三次抓取,然后关闭计算机,拆下Acer 50X的数据线,接到Samsung 40X上,进行两次抓取,关闭计算机,重新启动,进行三次抓取,关闭计算机,拆下数据线,重新接到Samsung 40X上,再进行两次抓取。在开始和更换光驱后,首先使用EAC检测光驱的特性,发现两台光驱都支持如下三个特点:
1.不缓冲音频数据(No Cache Audio Data)
2.精确流模式(Accurate Stream)
3.C2级校错(C2 error correction)
使用安全模式(Secure Mode)进行抓取,抓取前首先检测音轨之间的间隔(Gap),一次抓取完毕后关闭EAC,再重新启动EAC,检测Gap,然后进行下一次抓取。首先观察十个文件的大小,都是34,052,300字节,即272418400位。 然后使用FC/B进行二进制比较,发现所有的文件都是相同的。由此可见,使用质量好的Z版唱片,在两台CDROM上,使用EAC抓取的WAV文件是完全相同的,但这样的数据是否就是CD上原有的数据呢?这可以通过红皮书的误码率作一个模糊的概率统计,但是红皮书只是一个书面标准,并不能保证我抓取音轨的误码率就是这样,所以我采用了一个通用的数字游戏的方法。
下面简单地分析一下,为简单起见,首先只考虑其中两个文件A和B。分几种情况讨论。
1.两个文件都是正确的,这很好。
2.一个文件正确,一个文件错误,这与实验结果相矛盾。
3.两个文件都错误,但错误的位数不一样。不妨设A,B错误的位数分别为x和y x<>y,那么两个文件至少有x-y位不相同,这与实验结果相矛盾。
4.两个文件都错误,且错误的位数一样,不妨设为m(m>0),也就是说B文件也错在m个固定的位(相对A文件来说)。这种事件出现的概率是P=1/C(n,m)=m!(n-m)!/n! n=272418400。当m-n/2越大时,P越大。如果m<>n,也就是说文件不是全错的话,当m=n-1或m=1时,P最大,P=(n-1)!/n!=1/n=1/272418400=3.67e-9。扩展到十个文件,他们全部出错误,错误的位数相同,位置相同,且并非所有位全错的最大概率是(3.67e-9)^9=1.21e-76,这是什么样的小概率事件,不言而喻,我想不会比中一个几百万元的彩票的机会更大。
看来只有一种情况可能出现了,即m=n,P=1,唉,我的两台光驱读CD数据居然在所有的位上100%的出错,在红皮书的标准之下,这真是不可思意,这种误差如果是随机性的,那么其概率为1/2^272418400,不大于10e-68104600,如果是系统性的,看来又该换光驱了,不过我的光驱读软件可好好的,真是不可思议。
顺便说一下:在原先的实验中,网友在不同的光驱上抓却音轨往往不一致。但EAC为什么这么厉害呢,我摘译软件作者在文档中的若干描述,本人英文水平不高,也不是相关技术领域专家,错误在所难免。
EAC的作者Andre Wiethoff是德国多特蒙德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学生,经常抓取和监听各种WAV文件,所以使用了许多抓音轨的软件,但令他不满意的是,这些软件只有时基误差的校正,而CDROM在抓音轨时会产生其他的误差,所以,他就萌发了开发一个完全精确的抓音轨软件的念头,这样EAC诞生了。EAC的特点如下:
抓取技术:
EAC采用三种抓取方式:安全(Secure),快速(Fast)和爆发(Burst)。在安全模式模式下,对于每一段音频数据至少读取两次,如果两次不一样,则继续读取直到有50%以上的采样是完全相同的为止,不过最多只读取82次,这样就会得到完全正确的或最佳结果,当光驱支持精确流(accurate stream)特性时可以确保这一点。如果光驱对于音频数据进行缓冲(Cache),情况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因为后面每一次读取数据都是第一次的缓冲,是从Cache中读出的,当然是一致的。EAC通过重新初始化光驱来避免这一点。由此可见,安全模式是比较慢的。C2级错误检测是EAC采用的又一种光驱特性。光驱有C1,C2两种错误检测方法,如果在读取音频流时,发现C1和C2校验错误,那么只用读取一次就可以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光驱对以这一特性的报告可实现并非完全准确,所以为了保险,可以关闭这一选项。如果光驱支持精确流特性,且不对音频数据进行缓冲,那么EAC可以使用快速模式效果是相同的。而爆发模式不进行任何的检测和校正,只是速度快。
间隙技术:
EAC可以检测音轨之间的间隙,这种信息并非直接存储在CD上,需要进行测试,使用这种技术的一个好处是可以指明抓取的时间范围。
光驱特性自动检测技术:
上面说了,如果光驱支持支持精确流特性,C2级错误校正,且不对音频数据进行缓冲这对于音轨的抓取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在使用EAC之前,首先要检测你自己的光驱,EAC对于精确流特性的检测是完全正确的,但对于Cache的检测并非完全准确,为保险起见,你可以假设你的光驱对音频数据进行缓冲。
音轨同步技术:
如果使用这一选项,EAC会对于相邻的音轨进行同步,以避免时基误差,这对于一些现场录音(Live Recording)特别有用。
采样偏移技术:
采样偏移(Sample Offset)技术是EAC的又一大特点,许多光驱不支持精确流特性,EAC使用这一技术有利于在进行多次抓取时,同一条音轨其数据都是一致的。有些光驱无法精确的定义起始点,所以程序指定读取第10000块(Block)时,可能读的是第9998块,但读取程序是无法发现这一点的。一般的,对于每一台光驱,都有其特定的偏移值,EAC如何适应这一点呢,作者收集了几百张常见的CD,在每张CD的特殊位置读取了一些字节,建立了一个CD特征库,如果你也正好有这个版本的CD,你就可以使用他们,通过EAC进行比较,以得到你自己的光驱的特征偏移,注意同一种CD可能有多种版本,所以你必须仔细检查CD内环的代码,当然,如果同一版本的CD,不同的碟片上的数据居然不一致的话,这种技术也就失效了。
正是因为EAC采用了这些技术,所以将音频数据抓取的正确程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它还是0.9的贝塔测试版,作者还在不断地进行努力。
文档摘译完了,我的观点是:在适当的软件(EAC)的驱动下,当然这种控制软件也可以设计成专用的芯片,廉价的CD-ROM(即使是维修过的)完全能胜任红皮书标准的音乐CD数据的读取,这与天价转盘没有什么两样,无论他们采用了什么防震措施和发烧级的元器件。前题是控制软件要足够好。
一个免费软件能够做到的事,但是为什么音响厂商们做不到这一点呢,这恐怕没有技术上的困难,只有从商业目的上来理解了,对于数字信号的正确读取,传输和复制,他们恨得要死,怕的要命,当然,这更包括各个唱片公司,反观IT厂商,对于D版的问题更多的是从法律和技术上来防范,而不是鼓吹炒作各种奇怪的概念。
实验二:同版本的D版唱片在不同的CD-ROM上的多次抓取
既然Z版唱片的问题不大,那么D版唱片呢,我找到了Hi-Fi西班牙的 一张D版,盘片白底蓝字,标称贵州音像出版公司发行,与Z版相比,印刷粗糙多了,盘片的内环和外沿都不是很平滑。同样的在两台光驱 中分别抓取了5次,其中有时还关闭了EAC的精确流选项,no cache audio 选项,即让EAC采用最保守的多次比较的方法进行抓取,结果是所有文件 的大小仍然为34,052,300字节,但是进行二进制比较时,问题来了,D版本身抓取的十个文件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与Z版相比较时,几乎100%不一样,经过分析,发现同一段的数据在两个文件中的偏移完全不同,由此可见D版还是有问题的。
由于本人是从事软件工作的,所以以上的某些观点可能不免又陷入了软件万能论的泥潭,其实也就是硬件万能论,因为许多计算机控制芯片就是在不断的固化各种软件。 :victory:学习了。 太专业而且太长了看不明白?:shutup: 好复杂 为什么着重用EAC,用CloneCD复制CD音质还原是很好的,我是在64位WIN7平台下用这个软件,先锋DVD光驱读,TEAC 540刻录 长篇大论。。。。。。 讲那么多都四废话!!看你用什机子啥!
你说老易那台电脑怎么出来的都是发烧碟?????? 做了不少的补充 学习知识,支持正版。这还是知识产权问题。 学习了! 这理论是建立在CD比个人电脑早出现的基础上,记住,是“个人电脑”,我不知道这是否正确,但是电脑的出现肯定是比CD早个几十年的,所以,对声音的各种变化的解释,还是有很多的不清晰之处的。 对于普通发烧友来说,
原版CD与APE复原盘有无差别并不重要,
关键是能否识别和接受这些差别。
能接受,就视为没有差别··不能接受,那就继续折腾·· 有钱原版 没钱刻录 音源录制现在大多是数字模式,也就是电脑软件01,当然采样的接口品质肯定很好的,然后是CD母盘,不同品质的母盘批量出来的原版也有差异(音源是数字的,转成CD音轨模式,再转其他肯定有衰减了,最好是直接出音源给我们,呵呵!) 本帖最后由 hawkins 于 2012-7-18 10:04 编辑
楼主的意思似乎是说下载区那些APE都是垃圾转换过来的?:Q
也不知道楼主用啥好音源好放大器好喇叭箱?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楼主是否能给咱开开眼?;P 回复 17# hawkins
下载区那些APE基本上70%都是垃圾來。 回复 11# linzhiliu123
支持,主要还是知识产权的问题! 又一个高谈阔论的家伙,: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