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SONY TA-N1
本帖最后由 hifi8 于 2011-9-5 23:55 编辑这个型号,不是很熟识,反而那台SACD,能见度高些。
借用他人的图片: 本帖最后由 hifi8 于 2011-9-5 20:50 编辑
印象中,以前也有个旗舰级的,配套这套CD的功放,4分体的功放,可惜找不到资料。 本帖最后由 hifi8 于 2011-9-5 21:15 编辑
印象中,以前也有个旗舰级的,配套这套CD的功放,4分体的功放,可惜找不到资料。
hifi8 发表于 2011-9-5 20:48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找到资料了:
(文字未狗GOGO翻译的,意会)
增强单声道功率放大器,包括定制的基础上,功率MOS FET NR1 TA完成。
输出级采用了定制的功率MOS FET。
功率MOS FET具有良好的发泡性能。首先,没有电流从前一阶段的电压控制元件,因为你可以消除各阶段之间的干扰。此外,没有开关失真,导致多数载流子的控制电荷储存效应。此外,输出呈现出良好的增强特性,特别是在互补配对使用时,由两个相互抵消特性,在微观层面高度线性关系类似的结果。
TA -这对功率MOS FET在NR10,200V击穿电压,12A最大漏在大电流,重点一直在开发一个新的定制的功率MOS场效应管是用黄金和铅基非磁性安装新政镀的。我们有一个电流供应能力与10并联推挽配置大方,可以是纯具有此设备类的操作,它也允许连续驾驶而不需要切换负载1Ω负载。
此外,应变赤裸裸的纯A类放大器的独特的运作保持到最低限度,NFB一直对6dB的数额低回报。
散热器固定输出级采用了纯铜块。
热导率比纯铜,铝一般有大约1.6倍,18mm厚基础,高散热性能可以留在下沉重量级10公斤在静止空气中的一种规格,输出设备已获得的阻尼来抑制共振。
功率的单位是无声的STD(自发双驱动器)采用的电源。
性病的计划已经从整流以供应给每一个阶段分开,我们已经消除了一大输出的干扰。
电源变压器采用低漏磁环形变压器和大芯尺寸或重量10公斤φ120mm。此外,平滑电容器,目的是提高声音质量除以电极箔层压财产分布均匀,铝电解电容器采用了多元素的堆叠结构,9,200μF×电压放大级2/330μF× 2,用22000μF× 2装备了功率放大阶段。
底盘有一个底盘采用了高碳钢。
该材料具有优良的减振特性和高刚性铸铁本身是作为机床的基础。截至21毫米厚的这种材料的一部分,刚性结构,跨度重量10.5公斤,我们坚决支持重的部分。
此外,内部结构是对称结构对称排列在电源供应的电源模块两侧,已经获得了很好的平衡,重量为电能。
除了非平衡输入端子输入都配备了XLR平衡输入端子。此外,沿平衡反相输入/积极的规范针插口相输入设备,TA,可以测量两个连接NR10桥梁上电。
前部和后部面板与挤压铝厚度为7mm。此外,前板有成型的玻璃纤维制成一种发泄钢筋挤压铝。和角?使用可靠6?%7?而且,在电源两侧板,电路板面用木块。此外,该底板是钢和酚醛树脂,它与听觉相结合的结构和声学音乐组合。
这些部件所用根据各地的声音部分,只是用什么规格也被认为是可靠的和未知的感知特性。特别是关于信号系统已经选定了试演在一个由电容电阻。
每个功率放大电路板和电压放大级采用了玻璃基板是70微米厚的轧制铜箔多层 增强阻尼OFC。
输入变压器平衡,高度渗透的均质材料性能。
接触地面,减少振动绝缘体,实现整个频段的低失真。
扬声器终端是专门型扬声器终端使用镀金加工黄铜老虎钳。
为了应对香蕉和香蕉插头插座还提供了另一种。
腿是由铸铁绝缘体采用。
与用橡皮绝缘层表面的接触用于减少不反对的振动。
配备了检测方法与直流过流保护电路。
该继电器采用高品质的继电器触点6第12段。
电源线使用的是类1OFC,已成为双核结构采用了较软的厚鞘。这种电缆具有极性插头的显示。
另外,线有抽屉及以下的变压器直接底板。
配有背光的模拟温度仪表,您可以监视放大器的热身工作温度。 佬八,上来发月饼啊。N久唔浦头。 本帖最后由 hifi8 于 2011-9-5 21:32 编辑
继续
TA-N1,应该是SONY最近代的高级HIFI机型,感觉就比上面的NR10低一点,毕竟NR10是MONO的。
不过2个型差了快10年了。
下面通过PDF看看,有什么可以值得学习。 本帖最后由 hifi8 于 2011-9-5 21:43 编辑
:handshake佬八,上来发月饼啊。N久唔浦头。
红心终结者 发表于 2011-9-5 21:16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先说这机比较吸引的(个人角度)
MOS管输出。
保持与NR10一样的输出管,当然好才坚持用。
缺点就是要多对并联。 对日本仔无好感!外形漂亮,声音垃圾!算得上精品好声的品牌不多。 有电路吗{:2_65:} 本帖最后由 hifi8 于 2011-9-5 22:04 编辑
对日本仔无好感!外形漂亮,声音垃圾!算得上精品好声的品牌不多。
jml32370 发表于 2011-9-5 21:51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不要人云亦云,这些高级机,国内很少的,听过的人也不多。
不能一竹高扫一船人,日本人绝对不是傻瓜,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是很多。
欧美的机器,忽悠的也不少。
这功率放大板中用5排飞线,地线在这板上完全不相连。 本帖最后由 hifi8 于 2011-9-5 22:11 编辑
圆柱形的电阻
想起另一个高级机种
C-1000f 15万5千元
B-1000f 27万8千元
不要人云亦云,这些高级机,国内很少的,听过的人也不多。
不能一竹高扫一船人,日本人绝对不是傻 ...
hifi8 发表于 2011-9-5 21:57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兄弟所言极是.不要将民族的情绪放到音响中,日本人有很多自己的核心技术,而我们很少,虚心加上毅力才有机会超越别人. 本帖最后由 hifi8 于 2011-9-6 09:54 编辑
兄弟所言极是.不要将民族的情绪放到音响中,日本人有很多自己的核心技术,而我们很少,虚心加上毅力 ...
countrymanzheng 发表于 2011-9-5 22:45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handshake
继续解读:
细看功率板,一个N,一个P的排列,而不是几N之后,几个P。
实现起来,那些铜条就是几层立交:一排焊盘中,有负电,有正点,有输出。
感觉出不惜代价的做法。 每声道4只27000微法/80伏的大电容。每声道2个继电器4组触点。没有待机变压器,只在初级串了8个1欧的电阻做降压,不环保。每声道独立一个UPC1237做保护,坏了一个声道另一个声道不受影响。OPA2132做平衡放大,不错。看图纸应该是采用了厚膜电路做电压放大(CP401). 每声道4只27000微法/80伏的大电容。每声道2个继电器4组触点。没有待机变压器,只在初级串了8个1欧的电阻做降 ...
didicaca 发表于 2011-9-5 23:14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我还未看到那里,是双单声道吗? 本帖最后由 xielbfj 于 2011-9-5 23:49 编辑
机器非常漂亮,场管不并联恐怕控制力和低频都难以保证.我也从这个机器学了不是东西。
日本机器的电路设计还是很先进的,布线值得学习,电源板上的地线典型的星形接地,地线互相独立,分为信号地,电源退偶地,和辅助地,有些蠢货还说退偶的要跟信号地一起走的,所谓"且退且藕"的狗屁理论者,好好学习这机器的地线布线吧.
日本机器做工讲究,电路设计比较好,尤其是后期的机器,布线已经相当讲究了,相反倒是金嗓子早期的一些机器布局和布线都差强人意.如405,406等.后期的布局和布线好了很多.对于日本机器,一些中低端的用料较差,给人一些不好的感觉.欧美机器显得比较粗框,比较有个性. 机器非常漂亮,场管不并联恐怕控制力和低频都难以保证.我也从这个机器学了不是东西,日本机器的电路设计还是很 ...
xielbfj 发表于 2011-9-5 23:20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日本机对比欧美机,规模生产方面考虑得比较多,欧美机很多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去实现。
这个应该与日本的工业化生产概念有关,欧美则艺术底蕴比较高,所以有不少好作品。 CD好漂亮啊 指标中,突出了MOS管,与高功率。
另外,70KG的体重,也厉害,
就是外观太硬朗。 本帖最后由 hifi8 于 2011-9-6 10:24 编辑
这里有个安全报告。
机壳金属部分对外电流限制在0.5毫安。
提供3种方式验证。
这个对比国货的回字标志,明确很多。
穿拖鞋给电脑电是常事。 本帖最后由 hifi8 于 2011-9-6 10:22 编辑
面板很简单,只有输出选择指示和保护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