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驾驶经验
错误的驾驶经验第一错:低转进挡
现象:这是95%以上教练都在犯的错误:“车一动就换二挡,尽量进挡”。所以记者在与很多学车者沟通时,他们几乎都是这样的驾驶方式,因为学车时教练都是这样教的。驾龄越长的老司机和教练,越固执地认为应该这样驾驶,他们往往在发动机转速1600-1800rpm时换挡。本报一位车友驾车非常小心,很少超过2000rpm,因为他的教练谆谆教诲“低转可以省油,对发动机也好”,但他的帕萨特只行驶了5000多公里就发生发动机抖动、气门积碳。
形成原因:过去中国的发动机和整车,从材质、设计,到工艺水平和调试水平都无法接受高转速和高速度的考验,所以只能低转速低速度。同时,从物理摩擦理论上,高转速的发动机磨损要比低转大;而且,低转进挡在某些短时测试中是相对省油的驾驶方式。
错在哪里:
1、目前的发动机本是按照在较高转速下工作设计的,各种部件的动平衡和转动惯量等参数也都是以高转速下为参考值设计,发动机材质和精度已经不需要“低转保护”。如果发动机长时间在非正常的低转工作状态下工作,内部机件的负荷和磨损自然增加,抖动和叫杆儿现象经常发生。
2、发动机长期低转会造成燃烧不充分,有些部位会有积碳,有些部位会被粘粘乎乎的没有完全燃烧的油渍糊住,进一步造成燃烧的不充分,恶性循环之下油耗会上升。而发动机的自洁能力又需在较高转速时才有效。但基于省油,转速也不能太高,最好在2000-3000rpm。
第二错:点刹
现象:一些有经验的教练会教一些绝活,如“点刹”———以尽量快的频率踩刹车并松刹车再踩刹车,如此往复。他们会声明在雨天可以避免急刹车时车辆旋转或翻车。
形成原因:原来的汽车基本没有配置ABS(防抱死系统),一刹车车轮抱死,车辆会基于惯性前冲,而由于制动盘或制动鼓已将车轮“抱死”,不能转动方向盘,车辆通常会往前滑行,将轮胎着地一面迅速磨损,而迅速降低的附着力使制动距离较长。一些重心较高的前驱车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车辆后部的惯性而翻车。“点刹”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车辆在某一点承受的同向力,并可在点刹过程中小幅改变行驶方向,避开障碍物。
错在哪里:
现在ABS已经成为绝大多数车的标准配置,在紧急制动时,电子控制每秒钟“点刹”10-18次。在有了电子辅助之后,人为“点刹”已属多余。而由于人为“点刹”不断松刹车延长了制动时间,自然大大延长了制动距离,在紧急情况下将非常危险。
第三错:过弯带刹车
现象:由于制动的提前量预留不够或者根本就是意识缺位,很多教练习惯在弯道前略减速,而将主要的减速时间留在弯道中。
形成原因:这是人一种本能的习惯,由于弯道带来人对速度的谨慎,从教练到学生一般都会习惯在弯道中踩着刹车,以使内心更为踏实。
错在哪里:
入弯带刹车会导致左右轮的刹车皮磨损有明显差异,长期入弯制动会影响车辆的制动平衡性。车辆在入弯时,摩擦力已经具有减速功能,但各轮所受的力是不一样的,制动将加大各轮之间的力量差别,影响车的左右平衡,加大了侧倾幅度。
教练应告诉学员,保持尽量充裕的直线刹车提前量,以使入弯的速度在自己较有把握的状态;在入弯后出弯前,已经需要做好加速的准备了。
第四错:踩完离合踩刹车
现象:为了避免新手或学员在驾车过程中“死火”,教练通常会将“半联动”方式扩大化,让学员多踩离合,碰到情况急刹车时,先把离合踩到底,再踩刹车。一些人在下山的长坡时,不自觉地采用了这样的方式,以预防碰到紧急情况时制动“死火”。
形成原因:新学车者最常碰到的问题就是因来不及踩离合而“死火”,教练也因心疼自己的车要经常“重启”,经常强调学员要“注意踩离合”,导致学员一碰到情况就踩离合,甚至有些学员左脚一直不敢完全离开离合踏板。
错在哪里:
左脚在正常行驶时不完全离开离合踏板,车略有颠簸,就会影响离合片的接触,既缩短离合片寿命又损耗动力;先踩离合再踩刹车,就是放弃了发动机制动,等于“空挡滑行制动”,将刹车任务完全交给了制动系统,这在下坡时尤其危险。在下长坡时,由于车辆势能向动能转化,通常会“越来越快”,此时挂1挡或2挡,通过较大的传动比使较低的发动机转速与车轮关联,达到“发动机制动”。而踩离合等于切断了这种关联,就是“空挡”。完全靠制动系统制动,刹车皮会越来越热,如果坡度较长较陡,刹车皮热衰减可能导致制动失效,酿成悲剧。
第五错:听音升挡
现象:教练总是习惯教学员,“听到发动机声音到了这种嗡嗡的程度,就要升挡了”。
形成原因:原来大部分车没有转速表,而且发动机承受的转速也较低,转速略高就能听到明显的发动机轰鸣声。在车型和发动机特征比较单一的情况下,这种判断方式是“经验之谈”。
错在哪里:
不同发动机的运行情况不能简单根据声音来判断。教练所说的发动机声音的“这种程度”,在不同车型上的发动机转速相去甚远,较好的发动机在4000rpm以上的声音也不让人觉得难听,达不到“这种嗡嗡的程度”。“嗡嗡”只是一种表象,除此之外,还应该根据发动机转速特征及参考转速表来确定升挡时机。但大部分驾校教练都不会在教车过程中提到转速问题。
第六错:反手打方向盘
现象:为了转急弯的方便,不少教练在转向时,从方向盘的内沿往外反抓盘圈,以相对略短的手臂半径拉转方向盘。
形成原因:这是一种图方便的方式,很多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驾驶者都会这样。
错在哪里:
普通路况下不会带来多大的损伤,但形成“图便利”的习惯后,驾驶时碰上不平路面,极容易形成驾驶者腕部受伤。尤其是在越野的过程中,车轮受到的撞击传递到方向盘,反手抓方向盘严重时会导致腕部折断。 晕,这沙发坐得.....上面的,俺几乎都沾边了..... 楼主说得不错 看完才发现自己在DIY论坛里。 学习了:victory: 我过弯一般提早收油,脚放在刹车上,但不刹车靠发动机的压力减速过弯 学习了! 说的挺好 不过没这么严格 学学--------------------------------------------------- 楼主说得不错 。学习了! 很好的技术贴,学习了! 帖子很有道理,关于第四点我个人有点不同看法,不错,当初教练及书上也是这么说的,严禁空档滑行,这样少了发动机的牵制如果碰到下坡速度会越来越快,但是对于在城市里开车特别是新手来说的,万一碰到了紧急的事情容易紧张,很可能把油门当刹车,我当初新手的时候是自己琢磨的,也确实碰到过几次把油门当刹车,这个时候先踩下离合最多是轰了下油门,听到声音不对马上换了刹车,否则把油门当刹车越想刹车速度越快心里就越慌就出事了,当然这是对新手来说的,车子的价值对于出事故的价值比起来还是车子价值低很多是吧?等熟悉了车子成了老手后还是要改变习惯在踩刹车下去速度减到一定程度再带离合,这个根据个人的驾驶熟练程度会习惯的,不管是新手老手,主要还是要控制好车距,毕竟车子是为人服务的,如果为了车子而人出了事故这个就太不值得了!
至于第五点,一般现在驾驶要换档是不会去看转速表的,都是根据感觉及对车子的熟悉程度!当然自动档不在此例!
第六点的习惯我也有,因为有的时候开一下小面包,打方向没有方向助力,特别是在慢速或者是倒车的时候方向很重,反手打方向的用力感觉要比正手打方向要容易,尽管到现在还没有出过事,现在看见帖子了,为了安全还是要改变一下习惯,谢谢LZ:handshake 刹车时 踩离合 对吗? 考试时刹车没
踩离合,结果熄火了,考官说,你下次再来吧 重新在驾驶学校温习一下 第二错:点刹
现象:一些有经验的教练会教一些绝活,如“点刹”———以尽量快的频率踩刹车并松刹车再踩刹车,如此往复。他们会声明在雨天可以避免急刹车时车辆旋转或翻车。
形成原因:原来的汽车基本没有配置ABS(防抱死系统),一刹车车轮抱死,车辆会基于惯性前冲,而由于制动盘或制动鼓已将车轮“抱死”,不能转动方向盘,车辆通常会往前滑行,将轮胎着地一面迅速磨损,而迅速降低的附着力使制动距离较长。一些重心较高的前驱车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车辆后部的惯性而翻车。“点刹”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车辆在某一点承受的同向力,并可在点刹过程中小幅改变行驶方向,避开障碍物。
错在哪里:
现在ABS已经成为绝大多数车的标准配置,在紧急制动时,电子控制每秒钟“点刹”10-18次。在有了电子辅助之后,人为“点刹”已属多余。而由于人为“点刹”不断松刹车延长了制动时间,自然大大延长了制动距离,在紧急情况下将非常危险
lz的这条我也不太站同哦~!我个人观点,就比如说现在国产的大客车虽然有ABS,但是它的每秒点刹次数打不到10-18次~!我就是开大客车的~!这个我亲自是过,还不如人为点刹,我现在直接把它的ABS控制线拔掉~!但是我不否认进口大客车的ABS确实比人为点刹好用~! 穿越了 好帖,学了;经验可以靠积累得出,也可以在学习中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