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发烧之路
俺也算有过十五年以上烧龄的发烧友。先简单介绍一下发烧的历史,92年还是在高中的时候,开始对家里一台老式的收录机感兴趣,收录机这玩意30岁以上的朋友应该不陌生,80年代家里必备的几大件之一,保守一点的买台式的,老大黑粗,但像一个家电;时尚一点的则买手提式的那种。第一次的经历是看收录机的说明书发现,原来放磁带的仓门口下面的一个小孔是可以用螺丝刀调节磁头位置的,如果磁头没有正好对准磁带音轨,音质就要变差,尤其是高音部分。于是怀着激动的心情用螺丝刀捅进去拧了几下,再开机,效果还不如以前了。后来胆子大了,敢开着机调了(实际上就应该这样),放上家了最好的磁带(民族唱法,太平洋音像的),反复调试着听,找到了自认为音质最好的位置。到了后来,这台机器能够被拆开的地方都被我拆过了,惟独音箱部分。经过仔细观察,是榫铆结构的,而且用了很多胶,鉴于木工知识的缺乏,收录机最终逃过一劫。93年上大学后,买一砖头机,学名单放机,人手一台,大学生必备之物。记得刚入学时正流行周华健的《花心》,还有《小芳》,郑智化的《水手》是高中时流行的。所购磁带大多是从周围小音像店或高年级学生从白沟贩卖来的所谓二版带,3-5大洋一盘。同宿舍山东冲动一把,18大洋买回一盘毛宁的原版带,里面的《滔声依旧》当年红遍天下。我很清楚地记得那时一个月的伙食费只需要75大洋。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带着耳机边听边唱,声音变态地难听。山东给了我们宿舍其他人第一次这样的体验。当年毛宁和杨钰莹号称金童玉女,而今一个成了同性恋,一个成了二奶。
班里比较有钱的同学,砖头机要高级一些,最常见的是爱华牌的,也有东芝、索尼的。体积比一般的砖头机要小,最让人激动的是低音效果非同一般。原版带加爱华单放机,算时当时追求高品质音响学生的标准配置了。磁带可以向别人借来听几天,但单放机不能一起借来听,于是如何改造我60元的砖头机,成为我当时摩机的主要工作。图书管里有许多期刊,上面有各种摩法,有高中焊收音机的基础,摩单放机那一点可怜的电路板不难。但电路上的修补几乎是徒劳的,没有一副好耳机,声音总是出不来。一个土的办法是调慢磁带走带速度,低音提升明显,听一下《猛士的士高》还可以,但高音几乎没有了。后来在一冲满霉味的电子店里发现了一个头带式耳机,咬牙29大洋买下来。同学见我头带一造型怪异的耳机享受音乐,借过去听一听说“很震撼啊”,那时我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同有钱同学的耳塞机比较后,我得到一结论,喇叭直径是决定低音的关键。
那时电子类的杂志铺天盖地介绍各种功放、音箱。发烧友也泾渭分明地分为“器材派”和“土炮派”,都有各自发挥到极致的变态的观点和言论。受此影响,我决定自己打造自己的音响。我的第一对音箱真是羞于启齿,花12块买一对3.5寸的喇叭,8欧2W的,应该是电视机上用的那种。用单放机驱动是不行的,音量太小。后来发现宿舍里江西的大块头德生收音机驱动能力不错,接出线来听音乐广播。那时我住下铺,一大乐趣就是头顶挂俩喇叭听广播。江西当时正在泡妞,喜怒无常,我也只能靠出一些泡妞的馊注意满足自己的乐趣。找一音源是当时一心病。上铺广西老乡毕业,临走送给他一稍大一些的砖头机,大小和真砖相仿,带收音的还自带喇叭。虽然有喇叭听耳机还可以,外放简直可用悲惨来形容。广西这JS,要价10大洋用于补偿请毕业老乡吃饭的钱,我最终还是在放假前同意了这一交易。放假期间,核心任务是打造一音箱。本来打算用三合板做,可木工技术实在太差,经过实验没有成功。后开看中了饼干箱,就是现在超市里那种1公斤或1.5公斤包装的饼干盒。虽然挑的最硬的盒子,但毕竟是纸的,喇叭安装不成问题,但强度堪忧。后来发现了妈妈做鞋底的方法:用面打好糨糊,把碎布头一层一层粘上去。我如法炮制,只是碎布头不够,后来发现报纸也可代替,于是在饼干盒里粘好喇叭,一层一层粘报纸条。只是最后盖子上有些缺陷,不过最终还是完成了作品。这是一倒相式音箱,3.5寸的喇叭,成本约13元,同我10元的音源加功放十分般配。可以概括一下它的表现,中音完美,高音可以接受,低音基本没有。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用质量差一点的音箱听电视里播音员的声音会感觉低沉发闷,我的饼干盒音箱不存在这一问题。听流行音乐特别是孟庭苇的歌十分合适。现在回忆起来仍可断言,其在中音及高音上的表现要超过绝大部分市面上廉价的2.1音箱。
开学后,见学校科协一兄长自制音箱,外型丑陋,音质一般。不过发现音箱的木料来自于学校课桌的桌面和椅子的椅面(现在的不行了),使我茅塞顿开。那时的一项任务就是听课时顺便用食指敲打一下桌面,观察是否是整块的木料。不过最终限于我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运输能力有限放弃了这一计划,但却使我下定决心打造自己的大音箱。首先是功放,那时已学完模电,加之自己的基础,应该不在话下了。我从图书管里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找到了基本功放制作的书,有分立元件的,有集成电路的。各种期刊上一致吹嘘分立元件的好,但对于我来说麻烦在于电路板的制作困难,最后十分委琐地选择了集成电路。后来在电源上又有问题,只好又委琐地选择了单电源。经过多次痛苦的委琐之后,我凑齐了制作功放的材料。15W变压器,7812和7912,4700uF滤波电容,功放芯片HA1392,双10W的,还有一块原始的双面电路板,是环氧树脂的,当时很得意,但后来却给我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喇叭我逛遍了当时知道的电子店,买了俩6.5寸5W的,大概18元一只,看着那硕大的磁铁心里就高兴。高音喇叭有一种贵的,经过犹豫还是买了1寸的中间有一亮亮的金属罩的那种也是5W,才3元一只。放假回家后,爸爸单位正在装修,很方便的找到了木框架和五合板,照着书上的尺寸锯好木条和板,只用了3天就打造好了一对音箱,仍然是木工不过关,音箱外形丑陋。接上家里收录机里接喇叭的线,音质恶劣。后来想到了加分频器,电容问题不大,电感不好找。后来拆了一日光灯的镇流器才搞到了铜线,可恶的是有一种镇流器里面灌满了沥青,费了好大劲才弄出来。功放制作问题不大,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我用手撵着小钻头,花了近一个星期才钻出板上所有的孔。
这个音响从头到尾都是一失败的作品,仅仅是有些音量而已。而且只要一开大声音,邻居家看门的狗就会配合着“嗷-嗷-”叫,几乎让我失去了自己动手的信心。后来对此音箱进行过多次打磨,其中一个办法有效地解决了音箱因板材薄而共振的问题。我从杂志上看到了“水泥音箱”一词,大喜过望。回家找来了许多胶泥,特别加入了做老式家具粘合材料的一种胶,和泥。为了防止泥粘在板上脱落,还钉了许多小钉子,从里面把泥抹上。完成后的音箱,外形依然丑陋,但重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不存在振动的问题了。可惜音质没有太大改善。这个音响虽然失败,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我还是找到了大口径喇叭产生的低音的那种感觉。同时得到一结论,想听低音,喇叭最好不要小于6.5寸,功率也不能小于20W。
大三大四认识一修电器的,我把他叫师傅。修电器的家里都很乱,但他有一对三分频的音箱和一好功放,还有刚刚出现的CD机,我在那里第一次领略到了什么叫音质。后来他烧得也有些走火入魔,刚开始还能听到些流行歌曲、小提琴和钢琴曲,以及他并不爱听的交响乐,到后来就全是什么打碎玻璃、火车、大炮之类的了。我曾经对胆机感过一段时间兴趣,连管都买好了,记得是成都无线电几厂生产的,号称国产补品,但最终没有得到输出变压器而放弃了。这一段时间里,每次路过音像店时,总要听一听摆在门口的音响,然后对其做出评价。许多情况是高音刺耳,估计是功放失真;噪音超大,估计是音源不好;低音乏力,应该是电源功率不足,等等。没有几个音像店舍得把货真价实的音响摆在外边让路人欣赏。上研究生后认识一师兄加大款,有一对书架音箱,第一次看到了传说中上万元的音箱线。 说的有点意思啊,同龄人啊:lol (开始还能听到些流行歌曲、小提琴和钢琴曲,以及他并不爱听的交响乐,到后来就全是什么打碎玻璃、火车、大炮之类的了)这是高烧的必经之路:lol 继续烧吧 :lol 现在还怀念10几年前被偷的爱华JX8000 磁带随声听,省吃俭用了好几个月的生活费。 磁带,唱片,FM,多么亲切的东西,没喽 LZ应该是同龄人了。 楼主应该是70后同病相怜。:lol 正义之道 发表于 2014-11-17 21: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应该是70后同病相怜。
是啊,一天到晚都这事那事,难得有时间聊一些“发烧”的事了。 都是70后的,那时有爱华的卡带随身听都不得了,有CD那就是土豪了。 原来有如此经历的不止我一人啊,历历在目啊! :lol按照lz这个烧法路程还很漫长啊。 我也经历了镭射直灌的年代,当年的珠江双卡玩得不亦乐乎!经常帮朋友翻录卡带。 二十几年的发烧历程,留在我身边的现在只剩一台6v6单端,两台1541和一部63解码与一对不舍得换的天朗音箱了,音源是电脑跟台777Es卡座,其它的统统送人,眼不见心不烦! 楼主写得很有意思,也深有同感呀 新鲜的好文呀,还好以前还小,现在的音响一个屁大点的就可以把人震飞到门外;P 我只喜欢音乐,对器材没什么要求 没器材哪有音乐?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