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味的成因
现在的音源已完全是数码设备的天下,和以前流行的磁带比起来,体现在信噪比的提高,播放的随意性,听久了又发现问题了1:声音没人情味,体现在听人声的时候声音干2:声音乱,听久有嘈杂的感觉3:声音薄,各种器乐和人声没有应有的厚度,给人的感觉是声音为“空”的,没有血和肉 前段时间把老的录音机翻出来听,的确数码设备有这很明显的现象,仔细的对比同一首歌的cd和磁带的版本,发现问题出在高音上 磁带由于先天的原因,高频的上限很窄,所以感觉中频比较厚,而cd的频带宽,高频就突出来了,而物理上的趋肤效应导致高频的电子跑在前面(以前物理上学的是电的速度和光速,其实是电流的速度,电子的移动很慢的),在听cd是富量无删减的高频信号总是先期到达,压住了慢一点的中频和低频,造成了声音的“刺” 知道了原因就着手找解决的办法,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终于找到了降低高频速度的方法,它虽然不能根本的同步前后沿的信号,却已能起到不错的效果,现在实验mp3的音乐都有人物的感情流露了,呵呵 到我家来听下有没有数码味。:lol jgj 发表于 2014-9-5 08: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到我家来听下有没有数码味。
朋友重庆那个地方的?下次带上我的处理器看能不能对比出区别,现在比较了十来套低档器材,有改善,但终究底子薄,乌鸡不能变凤凰 这么宝贝?
不要再灌水 快点去申请专利。 顺便去抢个诺贝尔 高手在民间 个人愚见,音质排序:LP、CD、卡带、调频收音(当然是放cd的时候)和无损。希望无损有突破! 本帖最后由 涟穹 于 2014-9-5 10:00 编辑
我现在用的硬盘播放器调出了又暗又厚的人声,岂不是没有数码味啦:lol
多说一句:在我和几个同好的圈子里,“暗”这个词儿是褒义,可以理解为背景黑,具备灰阶的解析力:lol 关于数码味,我曾经深度打摩一台中道CD机,用的24比特AD1855解码。初听时感觉胆韵颇为浓厚,声音出来不疾不徐,醇厚。但是总觉得貌似声音中少了很多细节,高频很多都没有了,仔细看看DAC后的两级低通滤波,经过仔细比对发现,该机的两级低通滤波的截止频率都很低,一级电容221,二级151,没有仔细计算他的截止频率,但是光看这2只电容就已经知道截止频率设计低,我把一级换101,二级换121,此时的截止频率上去了,估计超过40KHZ,再开声高频细节上来了,但是声音整体速度感觉都快了一样,原来那种不疾不徐的醇厚---所谓模拟味,胆韵都没有了。带来的是高音更高,声速更快,
看来所谓数码味,还是铜梁火王总结的,原因就出在高频!只要切除一定频段以上高频,数码味就减轻,但是解析力又下去了,两难啊。 11455355 发表于 2014-9-5 10: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关于数码味,我曾经深度打摩一台中道CD机,用的24比特AD1855解码。初听时感觉胆韵颇为浓厚,声音出来不 ...
用衰减高频的方法来达到所谓的胆味和用均衡器想调出好声音是一样的,玩到后来,好多高烧都用线材来调音,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三频不能按他本来的顺序排列,都会造成失真,衰减高频只会骗耳朵半小时,根本的问题并没改变,我现在的方法也只是减轻程度,不能根治 涟穹 发表于 2014-9-5 09: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现在用的硬盘播放器调出了又暗又厚的人声,岂不是没有数码味啦
多说一句:在我和几个同好的圈子里 ...
当然高频少的系统会比较没有“数码味”,但越听会越憋屈,好像无处发泄样,真正无“数码味”的系统是听感轻松的,各种声音融合自然,这个轻松是各方面的中和体现,我所说的同步也是一部分 nnrainbow 发表于 2014-9-5 09: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么宝贝?
不要再灌水 快点去申请专利。 顺便去抢个诺贝尔
明白之人:handshake:handshake 本帖最后由 涟穹 于 2014-9-5 14:27 编辑
铜梁火王 发表于 2014-9-5 13: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用衰减高频的方法来达到所谓的胆味和用均衡器想调出好声音是一样的,玩到后来,好多高烧都用线材来调音, ...
不是衰减高频,而是尽量去掉过量的中高频,真正的高频是很细很柔和的延伸上去的```
您如果经常接触模拟音源相信有体会,把多余毛边都去掉,自然就柔和耐听了:lol
总之“亮”不等于高频延伸好```
按我的理解丹拿高音真正调好声音也是“暗”的,绝不会出那种牵强做作的高频,
其实中高频过量的危害非常大,会掩盖许多弱音部分的细节---
按我理解多余的中高频也是数码味的一部分:lol
按我的理解,很多模拟时代的经典录音都是“暗”背景,包括现在的一些蓝光大片和音乐会```
只有把一些过量的直达声衰减才能做到真正的大动态,平时轻声细语,爆起来惊天动地:lol
这类软件如果系统还原出来的声音平时很响,该发力时却软了我认为问题就很严重了。 涟穹 发表于 2014-9-5 14: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是衰减高频,而是尽量去掉过量的中高频,真正的高频是很细很柔和的延伸上去的```
您如果经常接触模拟 ...
说道过量的高频,朋友你认为是怎么来的?我以前的认为全为电源部分,简单举例:换主滤电容各种牌子各种系列会有各种的声音,表现在高频最明显,还有白天用电高峰没有半夜三更的声音干净,也是表现在高频明显的顺滑。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淘了台马兰士的古董收扩,听收音可以成为模拟的典范,声音几可乱真,从中我感受到模拟的声音特点,对比cd的声音表现为不突出高频(可高音部的器乐却更具形体),各种声音不紧不慢的拍列,cd我用很多的办法想达到那种效果都是徒劳,包括电源部分,经过长时间的对比试听(听到想吐那种),想到了这个原因,就着手想办法来解决,效果不是显著的,却是根本的 铜梁火王 发表于 2014-9-5 08: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磁带由于先天的原因,高频的上限很窄,所以感觉中频比较厚,而cd的频带宽,高频就突出来了,而物理上的趋肤 ...
本人物理没学好,“趋肤效应导致高频的电子跑在前面”是什么原理? 火王有神器赶快拍一点 图片 来看看 效果确实好 的话pm个x宝 很感兴趣 enginev100 发表于 2014-9-5 21: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本人物理没学好,“趋肤效应导致高频的电子跑在前面”是什么原理?
我也是通过现象来找原因,在物理上的确有高频的移动快于低频,银线就有很明显的过亮现象,电的速度的有两个答案,一是电场的速度——光速,再是电子的移动速度——很慢(每秒几厘米),那为什么信号的传输没有延迟现象呢,因为导体内挤满了自由电子做无方向的移动,进端进一个电子,出端就会挤出一个电子,高频信号的趋肤效应让高频推动电子时受到原子的阻力更小 zhaoxiaona 发表于 2014-9-5 21: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火王有神器赶快拍一点 图片 来看看 效果确实好 的话pm个x宝 很感兴趣
那有神器,自娱自乐而已,怎么好意思见人